想客观看自己的学习能力,得从好几个角度去观察,不能只凭感觉。先得看学习效率。同样学个东西,有人可能看一遍教程就会用新软件了,有人得反复练好几遍才上手,花的时间能差好几倍。效率高的人,一般都很会挑有用的资源,还能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不瞎耽误功夫。
然后是会不会用方法。死记硬背和灵活用技巧,效果差远了。比如有的人会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学了理论马上就能用到实践里,这样的人学东西往往能走得更远;反观只会死记的,可能过两天就忘得差不多了。
碰到难题时的表现也特别关键。学新东西哪能没瓶颈?有的人一难就放弃,有的人会换个方法接着试。这种扛得住压力的劲儿,往往决定了你能把这个东西学到多深。
还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也不能少。要是总等着别人安排培训才学,跟自己主动找新知识学的人,过个一两年,差距能特别明显。另外,能不能把老知识用到新领域也很重要——比如会编程的人学新编程语言就快,懂销售的人转做运营也容易上手,这就是知识能“迁移”的本事。
给自己打分不用非得精确到具体数字,差不多就行。比如你发现自己学技术类的东西特别快,那就可以打个8分;但学语言总坚持不下来,那可能就5分。重点是看自己有没有进步的趋势,比如最近开始用学习APP,效率明显比以前高了,这种动态的变化,比固定的分数有意义多了。
要是想提升学习能力,也得有套靠谱的方法,别瞎使劲。把大目标拆成小任务就很管用。比如想学编程,别一上来就想做复杂项目,先把基础语法吃透,再做几个小练习,最后再尝试真实案例,一步一步来就不容易放弃。
学完了别搁那儿放着,得及时用起来。比如学完一个知识点,试着给别人讲讲,能讲明白就说明你真懂了;讲不明白,就知道哪儿没学透了。
养成每天学一点的习惯也很重要,不用贪多,哪怕每天就定10分钟的“最小目标”,只要能坚持,慢慢积累下来也很可观。
偶尔跨领域学点儿东西,还能有意外收获。比如搞技术的学点心理学,做销售的懂点基础设计,不同领域的知识撞在一起,说不定就冒出新想法了。
其实学习能力的提升,本来就是慢慢磨的过程。今天给自己打多少分真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直有进步的劲儿。别总纠结现在水平咋样,多看看自己一路是怎么过来的。
记录学习过程是个好办法——选一个新技能,坚持练一周,每天记记学到啥了、遇到啥问题了,等周末回头看,你会发现自己居然进步这么多。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你学习能力咋样,别光说“我能打几分”,不如讲讲你最近正在学啥、怎么学的、有啥进步。学习能力就跟肌肉似的,越练越有劲。只要保持好奇心,愿意动手学,慢慢都能在学习里找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