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上说,《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明确了,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而且不用给经济补偿。这里要注意,“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只是法院判了刑罚,就算认定有罪但免予刑事处罚,也算在内。实际中常出现这种情况:企业急着处理,没拿到正式司法文书就直接解约,最后被判定是违法解除,得不偿失。
在法院出生效判决之前,员工可能被拘留、逮捕,或者取保候审,没法正常上班。这时候单位别着急解约,倒是可以先中止劳动合同。根据原劳动部的相关文件,劳动者涉嫌违法犯罪被有关机关限制人身自由期间,劳动合同能暂时中止履行。中止这段时间,单位不用发工资、交社保,劳动关系相当于“暂停”了,但没彻底结束。这意味着企业还握有对劳动关系的处置权,等事情查清了再做进一步决定。
一旦司法程序走完,结果明确了,企业就得依法处理。要是员工确实被追究了刑事责任,单位有权及时解除劳动合同,但一定要用书面形式通知员工本人或家属,还得把判决书、解除决定这些证明材料留好。要是员工本人没被起诉,或者被判无罪,单位就得恢复他的劳动关系,把中止期间的工资补上、社保补缴上,继续履行原来的合同。
实际操作里,不少环节都有风险。比如只听说员工被拘留或逮捕了,就直接解雇,万一后来证据不足、员工被放了,企业很可能要承担违法解除的责任。还有的单位没履行通知义务,或者拿不出有效送达的证据,到了仲裁或打官司的时候就很被动。所以单位得注意及时收集、保存司法机关出具的法律文书,像判决书、不起诉决定书这些,确保每一步操作都有依据。
另外要注意,有些地区对劳动合同中止的情况有更具体的规定。比如江苏、山东等地都出过相关指导意见,单位处理的时候得结合当地政策来。
看真实案例就知道,之前有企业因为员工涉嫌职务犯罪,在侦查阶段就直接解雇了,后来这员工被判无罪,企业最终被认定是违法解除,还得付赔偿金。这也提醒单位,判决出来之前,优先选“中止”而不是“解除”,才更稳妥。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流程,让内部法务和人事部门多配合,必要时找专业劳动法律人士帮忙,都能帮企业降低管理风险。
单位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也得注意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程序做到位、依据够充分、处理够及时,才能在法律框架内把劳动关系管理好,避免不必要的争议。
具体情况一定要以最新法律法规和地方司法实践为准,建议操作前咨询专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