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说小林吧,211大学毕业,学的是管理学,结果找了半年工作都没合意的。之前有家公司给她开月薪5000的行政岗,她直接拒了,理由是“这活儿配不上我的学历”。这种想法在应届生里真不少见,招聘会上经常能听见有人嘀咕:“我好歹是个本科生,怎么能干这个?”
学历和现实有落差,这是真的。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高校毕业生就有1158万人,可适合应届生的好岗位,增长没那么快。有个招聘平台做过调研,63%的HR都说应届生普遍“眼高手低”,还有42%的企业,宁愿招有实习经验的专科生,也不要没半点经验的本科生。
但真正让人困住的,往往是自己的心态。就像孔乙己宁可去偷书,也不肯把长衫脱了;现在好多职场新人,也把学历当成碰不得的底线。26岁的张敏,海外硕士毕业,因为不愿意“屈就”普通岗位,在家待了一年半没工作。后来还是心理咨询师劝了,才勉强接了个基础岗,结果现在都升成部门主管了。
职场专家早说了,学历顶多算张入场券,可不是一辈子的靠山。有个互联网大厂的HR总监就透底:“我们最看重的不是你哪个学校毕业的,是你能不能解决真问题。”95后王浩就是个例子,他学计算机的,却从客服做起,凭着对用户需求摸得透透的,两年就转成产品经理了。
比起学历,适应能力才更重要。现在经济结构一直在调,新行业冒出来不少,传统职业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有个职业规划师建议,年轻人得有“职业游牧”的心态——就像美术学院毕业的刘婷,从做平面设计转到UI设计,后来又改成做用户体验师,薪资直接翻了四倍。
更关键的是,得搞清楚怎么衡量自己的价值。有心理咨询机构的数据说,在有职场焦虑的年轻人里,68%的烦恼都来自“跟别人比”。28岁的李磊,以前看同学进了投行,自己急得不行,后来在社区工作里找到了成就感,现在都开了三家连锁便利店了。
职业尊严不是靠虚名撑起来的,是靠实实在在的贡献。就像当年北大毕业去卖猪肉的陆步轩,一开始好多人说闲话,最后还不是靠业绩证明了自己?人力资源专家给职场新人提了个建议:每个月记三件自己的成长事——学了啥新技能、解决了啥实际问题、创造了多少能算得出来的价值。这种“能力记账法”,能帮着缓解不少焦虑。
现在的职场,根本没有一辈子的“长衫”。真正能破局的法子,就是别把自己框死,一直攒能力、长本事。毕竟孔乙己的悲剧,不是因为穿了长衫,而是除了长衫,他啥本事都没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