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摆架子,平等聊天比命令管用多了。以前那种层级分明的管理,对95后来说特别容易碰壁。他们不喜欢被人居高临下地指挥,更希望你把他们当平等的伙伴。我知道有家科技公司,之前年轻员工走得特别多,后来管理者改了方式,每周固定留“咖啡时间”,跟员工一对一聊天,不聊工作,就听他们说想法、吐槽困惑。没几个月,团队氛围明显好了,辞职的人也少了很多。
平时管理的时候,少用“你们必须怎么样”这种硬邦邦的话,多说说“咱们一起想想办法”,距离一下子就近了。给他们派活的时候,别只说“做什么”,更得讲清楚“为啥要做”。年轻人愿意为有意义的事使劲,但特别烦那种机械重复、没头没脑的活儿。
给他们空间,其实就是给动力。95后最烦“盯得死死的”管理——就是那种每一步都要管的。他们要的是明确的目标,还有足够的自主权,不是你盯着他们干每一件事。有家广告公司试过“弹性项目制”,让员工自己选感兴趣的项目,自己安排干活的节奏。结果不光效率上去了,还意外搞出了几个挺有新意的方案。
不过话说回来,放权不是不管不顾。好的做法是把要达成的结果说清楚,然后就让团队自己去试。过程中他们需要资源,你就提供支持,但别过多插手具体怎么干。定期看看进度,及时给点反馈,别等最后出问题了才来纠正。
工作生活平衡,别只挂在嘴边。这代人不接受“工作就是全部”这种说法。有家互联网公司搞了“周三不加班”,结果发现员工的创意反而变多了。还有个团队,忙完旺季之后,主动给核心成员放了一周“充电假”,等大家回来,整个团队状态都不一样了,特别有活力。
聪明的管理者会主动留意团队的工作量和情绪。要是看到有人连着加班,别夸他“敬业”,先问问是不是任务分配得有问题,需不需要帮忙调整。现在有些公司还设了“心理健康日”,员工想休就休,不用特意说明原因,这点还挺贴心的。
用对工具,能省不少事。95后本来就懂数字技术,会用工具提高效率。与其让他们适应老掉牙的系统,不如换个好用的协作工具。有家创业团队,把邮件改成在线文档沟通,结果项目沟通时间直接少了一半。还有家公司,用AI帮忙处理常规报告,省出不少人力,让大家去做更有价值的事。
平时管理的时候,尽量用年轻人熟悉的沟通方式。重点不是用多高科技的东西,而是选团队真能用顺手的。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即时通讯群,比开半天正式会议还能传消息。
让工作有点意义,他们才更有劲儿。这代人特别在意自己的工作有没有创造价值。有家环保科技公司,让研发团队经常去看自己的技术用在哪些地方,亲眼看到技术能改善环境,员工积极性一下子就提上来了。还有个电商团队,每次大促结束后,都会跟大家说团队的成果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实际影响,比如帮多少农户卖了货之类的。
除了工资待遇,年轻人也很看重能不能学到东西、有没有成长。有的公司搞了内部“技能交换”,比如你会做PPT,我会写文案,大家互相教;还有的设了创新基金,员工有新想法想试试,公司就给点支持。这些做法花不了多少钱,但能让团队更有凝聚力,不容易散。
改管理方式,得慢慢来。想一下子改过来肯定不现实。可以先从小范围试试,比如让年轻员工负责策划一次活动,从头到尾让他们自己来;或者先在小团队里试弹性工作制。等看到效果了,再慢慢推广到整个团队。
另外要注意,不同行业的95后也不一样。比如科技公司的年轻人可能更想有创新的空间,而传统行业的,可能更关心以后职业能怎么发展、有没有晋升路径。好的管理者会多观察自己团队的特点,找到最适合的方式。
其实带好95后团队,本质上是管理者自己得升级。当团队感受到你是真的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不是光靠职位压人,他们的创造力和执行力往往会超出你的预期。这不是说完全不管,而是用更聪明的方式,把每个人的潜力都挖出来。现在变化这么快,能留住优秀的年轻人,团队才能在以后的竞争里站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