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现在的情况吧。以前去医院做CT、核磁共振,机器不是GE就是西门子,全是进口的;现在不一样了,联影、东软这些国产品牌越来越多,好多医院都在用。有个做医疗器械销售的朋友说,现在国产设备的装机量都占到一半了,价格比进口的便宜三四成,性能上的差距也越来越小。创新药这边更让人惊喜,像CAR-T细胞治疗这种特别尖端的技术,国内企业已经能跟进口产品掰掰手腕了,而且还成功进了医保,普通患者也能用得上。
那为啥这几年能发展这么快?觉得是三股劲儿推着走。先是技术底子终于打牢了,以前连培养细胞用的培养基都得靠进口,现在像奥浦迈这些企业,能把成本压到进口的六折,质量还不差。其次是市场需求逼着你进步,国内医疗资源本来就紧张,性价比高的国产设备自然更受欢迎。再加上政策给力,从研发给资助到采购上倾斜,一套组合拳下来,给企业帮了不少忙。
不过热闹归热闹,背后的问题也不能忽略。之前跟一家三甲医院的设备科主任聊天,他说得特别实在:“国产设备能用是能用,但像磁共振里的超导线圈这种核心零件,还是得买进口的。”这话说得挺中肯,也提醒咱们,国产替代真不是把零件拼起来就行,最关键的还是要把核心技术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现在行业最大的挑战,是怎么从“能替代”变成“能超越”。当然也有不少好苗头:药明生物都去爱尔兰建厂了,百济神州的抗癌药在美国卖得还不错,这说明咱们的企业开始有全球竞争力了。但也得清醒点,像基因编辑、AI制药这些新赛道,国际上的大公司还是比咱们领先一些,这差距得承认。
至于未来会怎么样?个人觉得会有三个趋势:一是国产设备会慢慢打进顶级医院,不再只局限于普通医院;二是创新药企靠license-out(专利授权)赚外汇会越来越常见;三是智能制造能把生产成本再往下压一压。前阵子我去参观过一家生物药厂,他们的数字化车间已经能24小时没人生产了,这种效率上的提升,才是真真正正的竞争力。
国产替代从来不是最终目的,只是个过程。它不是说要盲目排斥进口,也不是简单模仿别人,而是一条难走但必须走的上坡路。咱们做这行的,一方面要对已经取得的成绩有信心,另一方面也得看清跟别人的差距,别盲目自大。毕竟患者不管你是“国产”还是“进口”,他们要的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这条路还长着呢,但只要方向对,就值得咱们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