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类培训被限制后,家长在艺术、体育、编程这些素质教育上花的钱明显变多了。比如新东方开了美术、口才课,学而思搞起科学实验课,反响都还不错。这类课要想受欢迎,关键得有趣、还得有用。要是能结合AI、VR这些技术就更好了——比如用虚拟实验室带孩子做化学实验,或者用玩游戏的方式教编程,孩子喜欢,家长也愿意买单。
现在找工作竞争这么激烈,学门技能成了刚需。像IT培训、考教师资格证、财会类考证的课程,一直都挺火。政策也在支持职业教育,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鼓励学校和企业合作。有些机构开始搞“订单式培养”,直接对接企业需要——比如跟互联网公司合作培养程序员,或者和学校合作培训老师,这条路往后说不定会越走越宽。
教育科技(EdTech)正在改变学习的方式。AI改作业、能根据学生水平调整内容的学习系统、还有学习机、词典笔这些智能硬件,现在越来越常见。比如猿辅导的“斑马AI课”,能跟着学生的水平改学习内容,效果就挺好。但得记住,技术只是个工具,不能为了显得“高科技”就不管实际教学效果,不然很容易变成花架子,没啥用。
很多学校在课后托管、兴趣班这块缺老师,这正好给教培机构留了机会。比如机构可以接学校的编程社团、篮球训练营这些活儿,既符合政策方向,又能稳定招到学生。不过这种合作对课程质量、老师资质要求挺高,内容必须合规,才能真正让学校信任你。
现在家长普遍焦虑,但又没什么科学的教育方法。针对这个需求,有些机构开始搞家长课堂、亲子沟通培训、学习规划咨询这些服务。另外,现在老龄化越来越明显,给中老年人开的兴趣课——比如书法、养生课,也慢慢火起来了。这类业务可以结合线上社群运营,让用户更愿意跟着你。
虽然留学市场受国际形势影响不小,但家里条件好的,对AP、A-Level这些国际课程,还有雅思、托福这类语言培训的需求,依然存在。机构要是能整合海外的好资源,把课程做得更贴合国内学生,还是能占住一块市场的。
能成功转型的,从来不是随便换个赛道就行,而是得根据自己的优势重新定位。比如老师厉害的机构,就可以转去做素质教育或职业教育;技术团队强的,就试试搞教育科技产品;有场地的,就考虑做托管或线下兴趣班。不管选哪条路,合规都是底线——资质、教学内容、怎么收费,都得符合政策要求。另外,得做出差异化,别都挤在热门赛道里扎堆,不如深耕某个细分领域,比如专门做某一门艺术培训,或者某类职业认证。
教培行业的未来,关键是回到教育的本质——从“盯着分数提分”变成“培养能力”。只要方向找对了,踏踏实实做内容,在新环境里还是能找到生存空间的。对机构来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快点试错,小步调整,在合规的前提下,找到能长久走下去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