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初期情绪最是复杂,或许带着对公司的失望,或许怀着对同事的不舍,又或许满载对新旅程的期待。此时轻点删除,容易被视为意气用事。可以让心情沉淀,给彼此一个缓冲期。时间如筛,能帮我们筛出真友谊,滤掉浅交情。
职业圈子的特殊性让"山水有相逢"成为可能,今天的同事,明天或许就是客户、合作伙伴,甚至再度成为同事。轻易删除好友,无异于主动斩断一条潜在的人脉。职场中常见这样的情况,前同事在职业发展中意外成为重要助力。
但并非所有同事关系都需牢牢握在手中,判断标准可以很简单,除了工作往来,你们可有真诚交流?遇到喜事会第一时间分享吗?若答案是否定的,这样的关系本就停留在工作层面。是否删除,更多取决于个人习惯而非情感牵绊。
处理上下级关系需格外用心,对上司,保留好友是职业尊重,也为日后可能需要的推荐留有余地;对下属,删除易被误解为否定过往情谊。保持联系既显胸怀,也为未来积累人脉。
工作群的处理更要把握分寸,主动退出是基本礼仪,但不必操之过急。先与直属领导沟通妥当,再择机礼貌退群。简短致谢后退出,胜过冗长告别或默默消失。
可以采取折中之道,设置好友分组,将前同事归入特定分组,既保持联系,又避免私人动态过度曝光。必要时可设置朋友圈权限,在维持关系的同时划定舒适界限。
特殊情况下删除好友也无可厚非,比如存在竞业协议,或曾有过不愉快经历。但即便删除,也宜淡然处之。安静的离开,比激烈的告别更显职业素养。
其实,重要的不是好友列表的去留,而是如何看待过往职场关系。每段共事经历都是成长的年轮,无论未来是否联系,那些并肩奋斗的日子都真实存在过。职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人走茶凉是常态,但不必亲手把茶倒掉。"
离职是职业转折点,而非人际终点,善待前同事关系,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为职业生涯留一扇窗。
删除与否,终究要服务于职业发展与内心真实需求,而非一时情绪。要知道,真正的情谊不会因删除而消失,浅薄的关系也不会因保留而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