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今年28岁,去年辞职回家当起了"全职儿子"。每天早上给爸妈做早饭,陪老妈去菜市场,下午帮老爸整理退休材料,月底领5000块"工资"。"别人说我啃老,可我比上班还累。"小张苦笑着说,"我妈连手机字体调大都要找我,我爸的体检报告都得我一项项研究。"
像小张这样的年轻人现在真不少。有的是辞职备考,有的是工作受挫想缓缓,还有的单纯就是想多陪陪父母。但外人看来,这就是变着法儿啃老。其实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家庭把这当成正经事儿,白纸黑字写清楚工作内容和报酬;有的就稀里糊涂,最后变成子女在家混日子。
法律上这事儿挺尴尬。李律师告诉我,现在没有哪条法律规定"全职儿女"算正式职业。也就是说,既签不了劳动合同,也交不了社保。万一哪天父母不给钱了,或者子女不想干了,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
王阿姨家的情况就特别典型。女儿小美在家"工作"两年,说好每月给3000,结果最近因为找对象的事天天吵架。"现在倒好,工资不给,活还得照干。"王阿姨一肚子委屈,"早知道当初就该写个协议。"
不过也有处得好的。小陈在家三年,专门照顾生病的父亲。他把这份"工作"安排得明明白白:早上七点起床做康复训练,下午两小时学习新技能,晚上还开直播教别人照顾老人。"我爸的退休金够我们俩生活,我现在考了护理证,以后去养老院工作也有优势。"
心理咨询师刘老师提醒,这种模式最怕温水煮青蛙。"开始都说暂时过渡,结果一两年过去,简历空白期越来越长,人也越来越不敢面对社会。"他见过不少案例,年轻人从最初的自信满满,慢慢变得焦虑自卑,"最麻烦的是,等父母老了需要更多照顾时,这些孩子自己还没立起来。"
那么到底该不该当全职儿女?几位过来人的建议很实在:首先得看家庭条件,父母要是靠退休金生活的,这事儿肯定长不了;其次要有明确规划,不管是考证还是创业,得真在行动;最重要的是和家人约法三章,工作内容、休息时间、工资数额都得说清楚,亲兄弟还得明算账呢。
其实国外早就有类似模式,比如日本的"照料休假制度",允许职工请假照顾家人还能领补贴。咱们现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说不定哪天也会有这样的政策。但在这之前,选择当全职儿女的年轻人要记住:陪父母重要,但自己的成长更重要。暂时的停留可以理解,永远停在舒适区可就危险了。
生活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个道理永远不变:不管选择哪条路,让自己保持成长的能力才是真正的铁饭碗。全职儿女可以是个驿站,但千万别把它当成终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