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后的“体面伪装”。35岁的张伟(化名)去年被裁员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但他每天早上依然准时出门,假装去上班,实际上去的是图书馆或商场。他说:“父母年纪大了,不想让他们担心,而且身边朋友都混得不错,实在开不了口说自己失业了。”
像张伟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失业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压力,还有社会眼光和自我认同的崩塌。在“工作=价值”的社会评价体系下,很多人宁愿假装上班,也不愿被贴上“无业游民”的标签。
自由职业者的“职场仪式感”。自由职业者小林虽然在家办公,但每周还是会去几次共享办公空间。她说:“在家容易懒散,去共享办公室能找回点上班的感觉,还能认识同行,交流资源。” 这种“假装上班”不是作秀,而是一种心理需求。人需要社交,需要固定的节奏和环境来保持状态。很多自由职业者、创业者甚至全职妈妈,都会刻意营造“上班”的氛围,避免陷入孤独和懈怠。
职场压力下的“情绪出口”。 短视频平台上,不少博主用夸张的方式模仿职场生活——比如“假装在加班”“表演式开会”“老板画饼实录”……这些内容看似搞笑,实则戳中了很多打工人的痛点。 网友@职场老油条 说:“拍这些视频的时候我在笑,拍完却觉得特别真实,因为现实中的职场就是这样。” 用戏谑的方式解构压力,成了很多人的情绪出口。毕竟,当现实无法改变时,至少还能用幽默消解无奈。
共享经济催生的“新型职场社交”。“假装上班”甚至催生了一些新生意。比如,有些共享办公空间专门提供“职场氛围”服务,按天出租工位,甚至模拟会议场景。 老李在北京经营一家共享办公室,他说:“来这儿的不全是真上班的,有人是为了求职过渡,有人纯粹想找人聊聊天。”现代职场越来越卷,但人也越来越孤独,这种“假装上班”的空间,反而成了某种精神避风港。
我们到底在焦虑什么? “假装上班”流行的背后,是当代职场人的集体焦虑—— 害怕被淘汰:35岁危机、AI替代、行业动荡,让人不敢停下。害怕被评价: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单一,失业等于失败。害怕失去节奏:即使自由了,很多人依然需要“上班”的框架来维持自律。 这种焦虑不会因为“假装”而消失,但它至少给了人一点缓冲的时间。
“假装上班”看似荒诞,其实是很多普通人在高压环境下的无奈选择。它不一定是长久之计,但至少说明,人们还在努力寻找出路。 或许,社会对“工作”的定义该更宽容些——不是只有朝九晚五才叫上班,不是只有稳定就业才算成功。当职场不再只有“卷”和“躺”两个极端时,或许“假装上班”的人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