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干活挺卖力,可升职加薪轮不到自己;开会想说话,要么没人听,要么一开口就冷场;跟同事合作时总觉得别扭——要么自己啥都扛,累得要命,要么被人当甩手掌柜,啥活儿都推给你。出现这些情况,基本就是职场人际关系出问题了。
想评估自己的人际关系,从这四个点琢磨就行:第一是沟通能力,会说话的人干活都省劲儿。平时跟同事聊天、对接工作,是不是总得重复解释好几遍?别人是不是老误会你的意思?碰到意见不一样的时候,你是能好好说,还是一上来就吵?其实好的沟通不在于说得多好听,而在于能不能把事儿说清楚,还能听懂对方要啥。
第二是合作能力,这直接影响干活效率。
有些人总爱插手别人的活儿,嘴上说“我帮你”,其实是越界了,让人烦;也有人太“独”,啥都不愿跟人搭伙,让人觉得不好合作。健康的合作关系得有边界——该帮的忙主动伸把手,不想帮的也礼貌拒绝,别含糊。
第三是信任度,这可是职场里的“隐形钱”。
同事遇到难题会不会找你商量?领导有重要项目,会不会先想到你?要是答案都是“不会”,就得想想自己平时是不是不靠谱。专业能力重要,但让人信得过的人品更关键——比如答应的事儿能不能做到,交的活儿有没有马虎。
第四是情绪稳定,这是成年人的必修课。
压力大的时候,会不会对着同事发脾气?看到别人犯错,是不是立马就指责?职场不喜欢情绪化的“巨婴”,能稳住情绪的人,领导才敢把重要的事儿交给你。
分享三个实用的自检方法,照着做就能找到问题。第一个最直接:找几个关系还行、能说真话的同事,诚恳问问他们“跟我合作感觉咋样?有没有觉得我哪方面需要改改?”别找那种只会说客套话的人,有时候自己看不见的问题,旁人看得门儿清。
第二个是日常记录:拿个小本子(或者手机备忘录),简单记记每天跟人打交道的事儿——哪些聊得顺,哪些闹了别扭,为啥闹别扭。坚持一两周,就能发现自己的“固定毛病”,比如是不是总在某类事儿上跟人起冲突,或者跟某个同事就是处不来。
第三个是复盘关键事儿:挑最近两三件跟人合作的事儿,不管成没成,都回头想想——当时咋沟通的?问题出在哪儿?下次再碰到,能咋改进?这种有针对性的琢磨,比瞎想管用多了。
想改善人际关系,得真刀真枪地做改变,光想没用:先盯着自己的短板补。比如说话总没重点,那重要沟通前先在纸上写几个要点;要是老当“老好人”,不会拒绝,就学着说“这个活儿我手头有点忙,可能帮不上,你看看别人行不行?”;要是存在感太低,就主动多承担点团队里的小事,比如帮忙整理会议纪要、分享个好用的工具。不用搞啥大动作,小调整就能有大变化。
人情得平时攒,别等用到人才想起人家。帮同事带杯咖啡、分享个提高效率的小技巧、看到人家活儿干得好就夸一句,这些小事都能攒好感。但也别太没分寸,别让自己变成随叫随到的“便利贴”——别人啥活儿都推给你,你也得学会拒绝。
最重要的是,让自己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职场里最惨的就是“没你也行”。找到自己的优势,比如就你懂某个专业软件,或者你特别会解决客户投诉,把这优势练得更厉害,别人自然愿意跟你合作——毕竟跟能帮上忙的人打交道,谁不乐意呢?
还有几个坑千万别踩,一踩就容易白费功夫:别当职场老好人,有求必应反而让人觉得你好欺负,该坚持的原则得坚持。听到别人批评你,别第一时间反驳,先想想“他说的有没有道理”,有就改,没有就当没听见。也别把同事都当敌人防着,良性竞争能让人进步,但你总防着别人,别人也不会跟你真心合作,最后只会把自己孤立了。
其实职场人际关系不用你八面玲珑,只要做到“别人愿意跟你合作”就行。每个月花点时间琢磨琢磨这方面的问题,慢慢调整,干活的状态都会不一样。从今天开始,你就可以试试:夸同事一句“你今天这个方案写得真清楚”,或者跟厉害的同事请教一句“这个问题你是咋解决的?能不能教教我?”。有时候一个小举动,就能打开新局面。
职场就是人与人打交道的地方。能力决定你至少能混得咋样,人际关系决定你最多能混得咋样。会跟人相处,干活才能少走弯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