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上讲究“事实优先”,劳动关系是从员工开始干活那天算的,不是签了合同才算。哪怕员工就上了一天班,只要是在工作的时候、因为工作的原因受的伤,公司想推掉工伤赔偿责任基本不可能。
真遇到这种情况,公司首先得保证员工及时去看病,先顾着人。同时别忘了留好证据,比如医院的病历、事故现场的说明,或者同事的证言,这些以后做工伤认定都能用得上。按规定,公司得在事故发生后30天内帮员工申请工伤认定;要是公司没及时报,员工自己或者家属也能在一年内去申请。
至于工伤待遇,要是公司已经给员工交了工伤保险,那符合规定的医药费、康复费、伤残补助这些,就能走工伤保险基金报销。但要是因为刚入职没来得及参保,那所有工伤相关的费用都得公司自己掏,比如医药费、员工养伤期间的工资,还有一次性伤残补助啥的,对公司来说可能是笔不小的开销。
有些公司觉得“没签合同就不用负责”,想躲着不赔。但实际情况是,劳动监察部门和法院会查工资记录、考勤表、工作群聊天记录这些,来确认事实劳动关系。公司要是故意推责、不赔偿,可能会被罚款、面临劳动仲裁甚至打官司,还会搞坏公司名声,让员工没信任感。
想避免这种风险,公司得把用工流程理顺了。最好是员工入职当天就签劳动合同,同时办社保登记。现在很多地方都能线上增员,参保特别快,能减少没保障的“空窗期”。
另外,新员工的安全培训也得跟上,把岗位怎么操作、有啥风险说清楚,该配的防护用具也得给到位。要是岗位工伤风险高,还可以买雇主责任险或者其他商业保险,万一出事能分担点经济压力。
按规矩办事才是公司安稳经营的根本。碰到员工刚入职就受伤的突发情况,公司不仅要依法担责,也得有点人情味,积极解决问题。把制度完善好、做好风险预防,不光是保护员工,也能让公司有个更安全、靠谱的发展环境。
用工这事没小事,老板和管理者得常梳理用工流程,入职环节要按规矩来,安全培训也别落下,必要时靠保险转移风险,这样公司和员工都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