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信任是团队能高效干活的底子。要是成员能感觉到领导信得过自己,往往会更主动扛责任,脑子也更活泛,愿意琢磨新办法。但信任可不是说啥都不管不顾。就像海底捞,以前特别看重“信任文化”,结果把后厨监管给疏忽了,最后闹出卫生问题,还得回头重新装监控、建监管机制。这事儿就提醒咱们,信任确实能少花点管理功夫,但监督才是保证团队不出大岔子的底线。
真到实际管理里,信任和监督也不是对着干的,反而得互相搭着来才行。厉害的管理者都懂,要在这两者之间找个能随时调的平衡。比如搞透明机制就很管用,能帮着建立信任。跟团队一起把要干的目标、该守的规矩说清楚,平时多同步进展,碰到困难也不藏着,让每个人都知道“为啥要做这事”“做到啥样才算好”,这样大家就少了猜忌,配合起来也更顺。
而且监督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控制人,而是为了帮团队把事做好。管用的监督,该盯的是关键节点,不是啥鸡毛蒜皮都要管;重点是帮着解决问题,不是出了错就劈头盖脸骂。就像用数据工具看看工作流程哪儿不顺,帮成员调调方法;或者跟人反馈的时候,多提鼓励的话,少否定指责。这么一来,监督就不是让人觉得有压力的事儿了,反而成了帮衬。
还有,给手下放权的时候,监督也得跟着灵活调。对那些经验足、干活积极的员工,就多给点自主权,别老插手;但对新人,或者要做风险高的任务,就得在过程中多指点、多支持。另外,放权的时候也得把责任说清楚,啥能做、啥不能做,出了问题咋办,都讲明白,别到时候权责分不清,又留下管理漏洞。
这个平衡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得跟着团队的情况随时调。比如团队刚起步,或者要做那种必须严格合规的活儿,就得多盯点;要是团队已经很成熟了,或者在做需要创新的项目,那就可以多给点信任。关键是得敏感点,看着情况不对就赶紧调管理方式,别一根筋到底。
还有些容易踩的坑得避开。比如别觉得一监督就是不信任人。就像IBM前总裁郭士纳说的:“不检查,其实就是不重视。”监督是管理者该尽的责任,不是说怀疑员工没能力。而且信任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给满的,先在小范围放点心,看看靠不靠谱,再慢慢多信一点。另外,制度和团队氛围也不能偏废:既得用规则把监督的框框划清楚,也得靠日常相处培养互相信得过的习惯。
找信任和监督的平衡,更像一门手艺活。既得懂人心,知道大家需要啥、怕啥,也得有能灵活调整的本事。让信任推着团队自己想往前跑,让监督帮着守住底线不出事,两个轮子一起转,团队才能既活得有劲儿,又能稳稳当当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