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判断谁是老板很简单:签劳动合同、按月发工资、给交社保的,就是雇主。但零工经济把这一套都打破了。外卖小哥能自己选啥时候接单,网约车司机能同时在好几个平台注册,家政阿姨可能通过APP接活,却不属于任何公司。很多平台跟劳动者签的是“合作协议”,不是劳动合同,就想躲开当雇主的责任。
实际打官司的时候,法官一般看平台到底咋管理劳动者。要是平台管得严,比如规定必须穿工服、按时打卡、不让接其他平台的单,甚至不接单就罚款,那就算签的是“合作协议”,也可能被认定成事实劳动关系。反过来,要是劳动者完全能自己决定接不接单、啥时候干活,平台就只当个中间人牵线,那更可能算劳务关系。
比如说,专送骑手一般由平台或者合作商统一管着,派单、考核、罚款一样不少,这种情况法院通常会认可是劳动关系。而众包骑手自己抢单、没固定工作时间,平台不直接插手,就更可能算劳务合作。
各地对零工经济的劳动关系认定,正在慢慢细化。南京就明确区分了专送骑手和众包骑手:前者算配送企业的员工,后者算灵活就业者。北京也有案例,就算平台说跟骑手是“合作关系”,但实际管理方式跟传统雇人差不多,法院最后还是判平台得承担雇主的责任。
有些企业想通过“外包”或者“合作协议”躲开劳动关系,但要是外包公司只是个空壳,实际还是平台在管,法院很可能认定这是“假外包、真用工”。所以企业想降低风险,就得把用工模式分清楚:管得严的,就该签劳动合同;只提供接单平台的,就别定太多条条框框约束人家。
对灵活就业的人来说,关键是留好证据。接单记录、平台规则、工资明细、罚款通知这些,都可能成为以后维权的依据。另外,很多城市允许灵活就业的人自己交社保,大家可以主动了解当地政策。就算没签劳动合同,要是出了工伤或者被欠工资,只要能证明平台确实在管着自己,还是有可能通过法律途径争取权益的。
随着零工经济越来越大,相关法律肯定会更明确。有可能会设一个“第三类劳动者”身份,既不全像传统员工,也不全是自由职业者,这样能在灵活就业和基本保障之间找到平衡。
零工经济让工作方式更自由了,但也把劳动关系搞得复杂了。不管是企业还是劳动者,都得提前搞懂规则,别等出了问题才着急。真遇到纠纷,最好问问专业律师,因为不同地方、不同行业的判决可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