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得跟上,但也不用买多贵的设备,实用就行。会议室里最好装个能跟着发言人转的摄像头,别总让线上的人看一个不动的全景画面,那样太没参与感了。麦克风也得选好点的,全向的那种,不管谁在哪个角落说话,线上的人都能听得清,不然听不明白几次,人家就不想专心听了。屏幕也建议弄两个,一个用来共享PPT、文档这些内容,另一个专门显示线上同事的视频画面,这样两边的人都能清楚看到彼此,感觉更亲近些。
另外,会议平台本身的功能也别浪费了。比如实时字幕,对听不太清的人、不是母语交流的人,或者网络不太稳定的人都特别友好,能帮着跟上节奏。还有“举手”“点赞”这些小功能,线上的人想表态又不好意思直接插话时,用这个就很方便。要是需要分组讨论,别把线上和线下的人分开组,最好混着来,用平台的 breakout 功能分小会议室,这样两边的人能直接聊,交流起来更自然。
光有技术还不够,会议流程得设计清楚,才能保证大家都有机会发言。开会前,得把议程、要提前看的资料都发下去,明确这次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甚至可以在某些环节特意说明“先让线上的同事提问”,给远程的人留好表达的时间。主持人也得多上点心,注意平衡两边的发言,比如每隔一会儿就问问线上的人“有没有什么想法”,或者直接点线上同事的名字,邀请他们说说看法。另外,最好安排一个人专门盯着聊天区,看看有没有人发文字提问、提建议,别让这些声音被漏掉,得及时回应。
开会的时候,有些小细节容易被忽略,但对体验影响挺大的。比如线下的人分组讨论时,主持人得把讨论的主题、要点发到会议聊天里,让线上的人能跟上进度,也方便他们自己在小群里讨论。还有,要经常问问线上的同事“声音清楚吗?画面卡不卡?”,别觉得这是小事,这样做能让他们感觉到被重视。
比技术和流程更重要的,其实是营造包容的会议文化,这事儿虽然难,但做好了效果才持久。线下的人聊天时别总凑在一起小声说,尽量大家一起聊,发言的时候也多对着摄像头,让线上的人能看到表情和动作,这样沟通更顺畅。线上的同事也尽量打开摄像头,哪怕偶尔开一会儿,也能让大家感觉到你的存在,增加点现场感。
不光开会时要注意,会后也能做些事持续改进。比如发个匿名的反馈问卷,问问大家开会的感受,尤其要了解线上的同事有没有觉得被忽略。写会议纪要的时候,特意把线上成员提的好建议、做的贡献标出来,让大家都看到,这也是一种认可。要是遇到线上同事突然断网这种情况,别接着往下开,稍微等一会儿,或者给个电话接入的方式,这些小细节都能体现尊重。
平时也可以多回顾会议记录,看看线上和线下的人发言时间是不是差不多,互动多不多,这样能发现哪些环节还存在参与不均衡的问题。然后根据大家的反馈,慢慢调整设备和使用习惯。长期来看,得让“线上线下平等参与”变成整个团队的共识,平时多分享些做得好的例子,比如上次哪个会议线上的人发言特别积极,是怎么做到的,慢慢就能形成那种包容、协作的会议氛围。
其实一场好的混合会议,不只是解决了“谁能听、谁能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参与者,不管是在公司还是在家,都能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倾听。这事儿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好的,但每改进一点,团队里的凝聚力就会强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