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前的准备特别关键,几乎能决定最后成不成。先得把市场行情摸清楚,这是最基本的。有个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主管跳槽前,从三个地方核实薪资:招聘网站上写的范围、跟同行私下聊的情况、猎头给的行业报告。最后发现,目标岗位实际能给到的钱,比公开的数据高出15%,这后来成了谈判的重要筹码。
梳理自己的价值也很重要。有个消费品行业的市场总监,把以前的业绩整理成一张“价值清单”:自己主导的新品上市,第一年就卖了1.2亿,媒体投放的成本还降了40%。这么一量化,HR没开始谈就知道这人不一般,值得多给。
到了谈判桌上,心理上的较量也得注意。一开场的对话引导很关键。HR问你期望薪资的时候,可以这么说:“这个岗位的预算大概是多少啊?我想看看我的预期合不合理。”要是对方不正面回答,就再补一句:“我了解到,类似的岗位在行业里一般是25到35万,不知道贵公司这边预算怎么样?”
把自己的价值亮出来,也是个好办法。有个金融行业的候选人二面时说:“我上一家公司,同岗位的薪资是在预算上限的,考虑到我能带来的客户资源和技术专利,想了解下贵公司的薪酬结构。”这么说,既显了实力,又自然地让对方想说预算了。
要是谈判卡壳了,也有几招能用上。用假设性的问题能打开局面。HR说预算有限的时候,可以试探着问:“要是候选人能带来核心技术或者重要客户,薪资能不能再往上调调?”有个制造业的HR就说过,他们确实为特别优秀的人才留了10%到15%的弹性空间。
用福利换薪资也是个突破口。有个人拿到两个offer,发现A公司基本工资虽然低,但有季度奖金和股票期权,算下来一年实际收入更高。谈判的时候不妨问问:“除了固定工资,绩效奖金和长期激励具体是怎么算的?”
不过谈判里也有坑,得小心。HR常说的一些话要好好听。比如“这个岗位薪资范围是15到20k”,其实上限可能更高。可以追问:“这个范围是针对什么资历的人啊?要是能做出超额贡献,能不能超过这个上限?”
太轻易让步反而会让人起疑。有个科技公司的招聘主管说,之前有个候选人三次主动降薪,反倒让他们怀疑这人能力是不是有问题。适当坚持一下,往往能拿到更好的条件。
把握好谈判的节奏也很重要。适时让对方知道你还有其他机会,能增加筹码。可以委婉地说:“现在还有别的机会在谈,想全面比较一下再决定。”但别太过了,免得显得太傲慢。
多问细节能发现隐藏的空间。HR给出预算数字的时候,得问清楚:“这个数是税前还是税后?包含哪些补贴和奖金?一年调一次薪是怎么调的?”有个快消公司的HR就说,他们30%的候选人,就是通过追问细节,最后拿到了额外的签约奖金。
薪酬谈判就是价值交换。有个上市公司的人力总监说过一个例子,他们曾经为一个资深架构师打破了薪酬体系,因为这人展示的技术方案,能帮公司每年省上千万成本。当你能证明自己创造的价值远超薪资要求时,企业往往愿意突破所谓的预算上限。
好的谈判结果是双赢。别委屈自己接受太低的报价,也不用非得争到最高。找到自己价值和企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才是薪酬谈判最棒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