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工作习惯不一样,也不一定就会闹矛盾。反而,这可能是团队能不能扛事、有没有创造力的关键。与其想着把这些差异磨平,不如学会利用这种多样性,让每个人在自己舒服的节奏里发挥最大本事。试试下面这四步,说不定能给团队协作找着新法子。
第一步,得真真切切理解、尊重这些不一样。可以组织一次大家敞开心扉聊的会,别带着评判的眼光,让每个人说说自己喜欢怎么干活,为啥这么干。比如那个总在深夜交方案的同事,可能白天要在家带孩子;而爱早起的人,说不定就看重清晨没人打扰、能专心干活的时间。知道了背后的原因,才能放下对彼此的偏见,找到大家都认可的点。同时,团队也得常想想共同目标——咱们一起干活是为了啥?多强调结果、少纠结过程,那这些差异就不是分歧了,而是达成目标的不同路子而已。
第二步,得设计一个既有弹性又有条理的协作规矩。比如每天定2-3小时的“核心共同时间”,这段时间要求大家尽量都在线,用来开会、同步进度、即时讨论问题。剩下的时间就随大家自己安排,这样不管是早起的还是熬夜的,都能有自己高效干活的时段。另外,把要做的任务拆成一个个小模块,每个模块谁负责、要交出啥成果都写清楚,减少没必要的互相等。只要目标明确、结果能把控,中间怎么做,就让大家自己说了算。
第三步,用对工具能减少协作的麻烦。现在有不少实时协作的工具,能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用Trello、飞项或者Notion管任务进度,谁干到哪了,大家随时都能看;用腾讯文档、语雀一起编辑、写批注,不用总传文件,也不会弄混版本;急事就用钉钉、Slack赶紧聊,不着急的事就留言,等对方方便了再回。工具不用堆太多,关键是符合大家的实际习惯,让信息传得顺顺畅畅的。
最后,团队的干活方式得不断调整优化。可以定期发个匿名问卷,或者开个会让大家说说,现在这种协作方式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总有冲突不断的会?任务交接顺不顺畅?哪些流程能改得更好?领导也得带头表现出包容的态度,别主观觉得某一种工作方式就好(比如瞎鼓励大家加班),真正该看重的是大家交出的成果。要是有靠不同习惯配合、最后把事干成的例子,也可以在团队里公开夸夸,让这种多样性真正被看见、被认可。
团队的魅力就来自于大家各不一样。当早起的人仔细严谨,搭配熬夜的人有灵感,当自己琢磨和互相聊天能配合着来,团队就能比“所有人都一样”更能扛事、更有创新劲儿。这些差异不用消除,该好好利用——它们不是阻力,而是看不见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