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团队做决策,一般看三个核心:做起来难不难、要花多少资源、以后维护麻不麻烦。比如有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功能调整,可能得把底层代码全改了,甚至还会引入新的技术风险。要是产品经理只说“业务特别需要这个”,却不管技术上的麻烦,很容易让技术团队抵触。
其实有效的办法是先听技术团队的顾虑,别着急说服他们。可以问:“这个需求在技术上,最难搞的地方是啥呀?”或者“要是换个方式做,会不会更省事?”这么说既能体现你尊重技术的复杂度,也能把讨论拉到具体问题上,而不是两边争立场。
产品经理常说“这个需求很重要”,但对技术团队来说,这话没说服力。真正能让他们认可的是数据——比如用户行为分析、A/B测试结果,或者竞品最近在干啥。
举个例子,有个电商产品经理发现,结算页面用户走掉的比例比行业平均高20%,查埋点数据发现,主要是地址填写那步卡壳了。他把这些数据给技术团队一看,原本被归为“低优先级”的优化需求,立马就排进迭代计划了。数据能让讨论聚焦在事实的上,少扯些没意义的争论。
技术团队对那种又大又模糊的需求,天生就有点抵触——因为不确定因素多,风险也高。要是产品经理能把需求拆成小块,先做个最小可行的版本(MVP),往往更容易推进。
比如某个社交产品想加“好友推荐”功能,技术团队担心算法太复杂、费时间。产品经理就可以说:“咱们先不搞智能推荐,就基于共同好友做个简单匹配,上线后看数据,再决定要不要优化。”这样既验证了需求有没有用,也降低了技术团队的投入风险,他们自然更愿意配合。
讨论需求优先级,不是产品经理一个人说了算,得是团队一起定。需求评审的时候,叫上技术负责人一起评估——既要考虑业务价值,也得算技术成本,让他们有说话的机会。
有个金融科技团队的做法就挺好:产品经理在需求池里给每个需求标“业务影响分”(1-5分),技术团队标“实现复杂度分”(1-5分),最后优先级按这两个分加权算出来。这样既顾着业务目标,也尊重了技术能不能做,后续就少了互相推活、吵架的事。
要是技术团队怀疑某个需求的商业价值,别硬推,可以先快速验证一下。比如先用简单的H5页面,或者干脆人工帮忙跑流程,看看用户反馈怎么样,再决定要不要正式开发。
之前有个工具类产品,想做个复杂的数据分析功能,技术团队觉得用的人肯定少,不想做。产品经理没强行推进,而是先做了个Excel模板,给部分用户用,结果发现付费转化率涨了不少。技术团队看到数据后,主动调资源加快开发。这种短期验证不仅能少走弯路,还能让技术团队更信产品决策。
其实争“先做哪个”,本质是争资源怎么分配,不是谁对谁错。厉害的产品经理不会硬“压服”技术团队,而是靠数据透明、拆需求、一起决策,让技术团队真明白“为啥这个需求得先做”。等两边目标一致了,干活效率自然就上去了。
产品经理和技术团队不是对立面,是一起解决问题的搭档。只有产品经理尊重技术的逻辑,技术团队理解业务的目标,才能真正高效配合,做出既符合用户需求、技术上又靠谱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