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劳动合同法》第34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合并或者分立的时候,原来的劳动合同还是有效的,得由继承它权利和义务的新用人单位接着履行。这意思就是说,员工的岗位、工资、福利这些条款,原则上不能单方面改,而且工龄还得连续算。要是新公司想以“换了老板”为理由改合同内容,或者重新算工龄,很可能就违法了。
并购前:摸底调查不能少。在正式签并购协议之前,必须对目标公司的用工情况做全面检查。重点看看劳动合同签得怎么样、社保公积金有没有按时足额交、有没有欠工资或者没解决的劳动争议这些。特别是孕期、在医疗期、受了工伤的员工这些特殊群体,法律对他们的保护更严,随便调整他们的情况可能会有法律风险。
以前有企业并购之后才发现,目标公司早就没按规定足额交社保了,最后没办法,额外掏了几百万补缴。还有个例子,有家公司没当回事儿,忽略了高管劳动合同里的股权激励条款,并购之后被法院判了得继续履行原来的协议,多花了不少钱。这些教训都说明,提前把用工方面的风险查清楚太重要了。
并购中:和员工沟通要透明。并购方案定下来之后,得赶紧跟员工说明情况。具体说说并购之后用人单位变了怎么算、劳动合同怎么接着履行、员工的权益怎么保障这些。建议用书面通知加上开员工会的方式沟通,并且把相关的记录留好。
有些企业怕员工有意见,就想“先斩后奏”,结果反而更糟。比如有个制造业企业并购之后没及时告诉员工,导致有些员工以为公司要裁员,一起去申请劳动仲裁,最后企业不光得赔钱,正常经营都受影响了。反过来,主动跟员工沟通,不仅能减少误会,还能让员工更信任新的管理团队。
合同继承实际操作的要点。具体操作的时候,新公司一般得继承原来的劳动合同,就改一下用人单位的信息就行。但要是因为业务整合,确实需要调整岗位、工作地点这些核心条款,必须得跟员工商量好,还得签书面的变更协议。如果因为并购买卖导致岗位没了,需要裁员,那得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给经济补偿。
社保关系的转移也得特别注意。新公司得及时去办社保登记的变更,保证缴费不中断。以前有企业因为疏忽,导致员工社保断了,影响了人家医保报销和买房的资格,最后引来一堆人投诉。
常见的误区和风险防范。最大的误区就是觉得并购了就能“重置”劳动关系。实际上,法律明确规定员工的工龄得合并计算,这意味着以后要是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算经济补偿的年限得从员工刚入职的时候开始算。之前有企业想以“新公司签新合同”为理由,不承认员工原来的工龄,结果劳动仲裁输了,不得不付更多的赔偿金。
另一个常见的错误是不把特殊员工的保护当回事儿。比如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员工,还有受了工伤或者在医疗期的员工,法律是不允许企业单方面解除他们的劳动合同的。要是并购之后因为业务调整需要裁减这类员工,一定要小心处理,不然可能会被认定为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怎么确保合规?在并购协议里得把人员安置方案写清楚,包括劳动合同怎么继承、经济补偿的责任怎么分这些。其次,建议请专业的劳动法律师全程参与,保证流程合法。最后,所有操作都得留下书面证据,比如员工确认函、变更协议这些,免得以后有争议说不清楚。
有家科技公司并购的时候,专门成立了过渡期团队处理员工合同的事儿,还请了第三方机构审核流程,最后平稳过渡了。反过来,另一家企业并购之后急着整合,没把员工安置的事儿办好,导致核心团队的人都走了,业务受了严重影响。
劳动合同继承看着是个法律程序上的事儿,其实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的稳定。合规操作不光能降低法律风险,还能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为并购之后的业务整合打下好基础。与其出了问题再补救,不如在并购一开始就做好规划,保证每一步都经得起法律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