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xx。过去20年,我从一名工科生一路成长为跨国科技集团的亚太区CEO,经历了从技术到战略、从本土到全球的蜕变。很多人问我成功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在正确的赛道上,用对的人,做难而正确的事。
我的核心武器库
1. 战略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生存指南
曾用5年时间把一家区域性公司带进全球市场,秘诀就是“季度战略体检”——每三个月带团队复盘:当初的计划还符合现实吗?哪些假设被颠覆了?这让我们在疫情初期就快速调整供应链,比同行早半年恢复产能。
最骄傲的不是制定战略,而是让全公司2000人都能说清楚“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2. 数字化转型的冷思考
见过太多企业把数字化当“特效药”,结果只是把纸质流程电子化。我们做AI客服平台时,先花三个月蹲点听客户投诉,发现60%的问题其实源于产品设计——数字化不是遮盖问题,而是暴露真问题。
有次为省成本砍掉供应链系统的测试环节,结果系统误判导致停产,这个教训让我明白:数字化是马拉松,贪快只会更慢。
3. 跨文化管理的烟火气
在新加坡团队用KPI考核,到日本却遭遇沉默抵抗——后来改成“改善提案积分制”,效果立竿见影。全球化不是统一标准,而是找到共性:人们都渴望被看见、被认可。
每周五的“咖啡盲盒”制度:随机配对两位不同国籍员工视频聊天,现在公司内部创新项目40%来自这些非正式交流。
4. 并购像结婚,过日子比婚礼重要
经手过10亿美金的并购,最成功的案例反而是最小的一笔(8000万美金)。关键在尽职调查时发现对方技术团队有离职苗头,果断把交易款的30%设为人才保留基金。
并购后的头100天,我要求双方团队必须共同完成一个速赢项目——哪怕是整合食堂系统。小的胜利能快速建立信任。
实战回忆录
案例A:给传统企业装上科技心脏
2018年接手某制造企业时,车间老师傅们觉得数字化是“花架子”。我们没急着上系统,而是先给老设备加传感器,让老师傅们看到实时能耗数据——当他们自己发现某台机器半夜空转耗电,主动要求改造。转型不是推翻重来,而是让改变自己长出来。
案例B:全球一盘棋的突围战
欧洲和亚太团队曾为同一个客户竞价,气得客户威胁拉黑我们。后来成立“客户作战室”,用区块链技术共享商机信息,现在这类客户为我们贡献年收入1.2亿美金。有时候,敌人不是竞品,而是内部的谷仓效应。
案例C:危机中的反脆弱
数据泄露事件那天,我做了两件事:1)让技术VP用小学生能听懂的话向公众解释漏洞;2)把客服响应模板从“深表歉意”改成“这是我们的整改时间表”。危机公关的真理:人们原谅错误,但厌恶敷衍。
职场真心话
1. 关于趋势
别被AI热晕头,未来三年最有价值的不是AI专家,而是能用AI谈成生意的销售、能用AI优化流程的车间主任。
ESG不是选择题,上次投资人问我碳足迹数据比问毛利率还细。
2. 管理心法
我的会议三不原则:不超过5页PPT、不准念稿、必须带至少一个反对意见来。
最近把OKR里的“K”改成了“Keep(保持)”——除了盯着新目标,更要守护已有的核心竞争力。
3. 领导力真相
高管最该淘汰的技能:在邮件里写“请知悉”。现在我的批示要么是“需要我做什么具体支持?”,要么是“这个决策的风险你准备怎么兜底?”
开始定期和95后员工吃午饭,他们教我:Z世代不是抗拒加班,而是拒绝无意义的消耗。
成长轨迹
清华的实验室教会我:复杂系统要抓关键变量
哈佛的案例教学警示我:完美战略死在执行细节
最珍贵的学历是这些年踩过的坑:
2015年因低估文化差异搞砸德国并购
2020年押注元宇宙过猛,用游戏业务利润填坑
工作之外
在公益组织“数字未来”教乡村孩子编程时,有个孩子问:“叔叔,电脑怎么知道该听谁的话?”这个问题比任何MBA案例都让我深思技术的本质。
最近痴迷用物联网种番茄,种出能糖度达11.5的果实——管理企业和务农异曲同工:既要数据监测,也要尊重自然节律。
写在最后
有人问我怎么保持激情20年?我的答案可能有点俗:每天早晨看着镜子问——如果今天是职业生涯最后一天,我会为没做哪件事后悔?这个习惯让我敢砍掉看似赚钱但没未来的业务,敢给年轻人犯错的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