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些企业的工会,有点“行政化”,工会干部是企业任命的,经费也靠企业拨,所以在集体协商的时候,总是放不开手脚。现在不一样了,通过推动工会主席直选、经费独立管理这些改革,工会的腰杆硬气多了。有个制造企业的工会主席就说:“现在谈工资增长,底气足得很,不用再看老板的脸色了。”
变化最明显的是新就业群体。以前外卖骑手、快递员这些灵活就业的人,就像“没娘的孩子”,权益保障老跟不上。现在通过建行业工会、区域工会,这些劳动者也被拉进了集体协商的范围。有个省的快递行业工会,去年推动签了集体合同,300多家企业的快递员,第一次有了正式的权益保障。
集体协商也不再是走形式了。改革之后,工资调整、劳动安全、技能培训这些职工最关心的事,都成了协商的重点。有家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集体协商建了“工资共决机制”,职工工资每年增长8%,比行业平均水平高不少。工人们都说:“现在涨工资不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是大家坐下来商量着来。”
光谈得好还不行,关键得落实。有个地方的工会搞了“履约监督员”制度,效果挺明显。这些监督员定期检查企业有没有按合同执行,发现问题就盯着整改。实行一年后,企业违约的情况少了40%。真遇到纠纷也不用怕,现在很多地方建了“工会+仲裁+法院”的联动机制,处理纠纷又快又公正。数据显示,集体合同争议的调解成功率,从改革前的65%涨到了85%。
职工的参与感也强多了。有个大型国企,让职工代表参与制定年度薪酬方案,之后员工满意度从62%一下子升到89%,劳动争议也少了三分之一。有个参与协商的职工代表说:“以前觉得集体合同就是走个形式,现在才知道它是真能维护我们利益的。”
当然,改革还在继续。有些小企业的工会干部没什么谈判经验,部分小微企业还没签集体合同,跨地区企业的执行标准也不统一。接下来得加强对工会干部的专业培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可以用数字化手段监督合同履行。
工会改革让集体劳动合同从“纸上写的”变成了“实际用的”。它不再是挂在墙上的摆设,成了调节劳动关系的“稳压器”。随着改革慢慢深入,集体劳动合同肯定能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