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找工作,签的合同主要有三种。最常见的是正式劳动合同,要是在企业、工厂这些固定地方上班,就得签这个。这种合同受《劳动合同法》保护,工资多少、每天干多久、社保怎么交,这些关键条款必须写清楚。要是打短工、干零活,比如农忙时去帮人收庄稼,签的一般是劳务合同,虽说灵活,但得特别留意工钱怎么结、啥时候结,别让人拖着不给。还有一种是返乡创业,跟当地企业或合作社合作,这时候签的是合作协议,赚的钱怎么分、出了风险谁担责,这些都得白纸黑字写明白,免得以后吵起来没凭据。
实际干活的时候,有几个常见问题得小心。先是没合同或者合同不正规。好多老乡觉得都是一个村的、低头不见抬头见,签不签合同无所谓,结果真出了岔子,手里没证据,说啥都白搭。不管多熟,书面合同必须得有,关键条款一条一条都得确认清楚。再就是社保的事儿,有些老板为了省钱,不给员工交社保,结果老乡们看病、养老都没保障。签合同的时候,一定得问问社保怎么交,不明白的话,去当地社保部门问问也行。
政策补贴落不到实处,也是常让人头疼的事儿。不少地方为了鼓励企业招返乡的人,给了岗位补贴、培训补贴这些好处,但有些企业要么不申请,要么申请下来了也不给员工。建议老乡们签合同前,自己先打听打听当地有啥政策,最好在合同里写清楚补贴归谁、啥时候发。另外,合同里关于解约的条款写得不清楚,也容易闹矛盾。有的合同里,啥情况能解雇、解雇了给多少补偿,说得模模糊糊,最后劳动者吃亏。签合同的时候,得把双方啥时候能解约、走啥程序、给多少补偿写明白,别让自己被动。
真要是闹了纠纷,先试试找村委会、乡镇里的调解组织说说,看看能不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就去申请劳动仲裁,或者到法院起诉。得记住,维权的时候证据最关键,工资条、考勤记录、干活时的聊天记录,都得好好留着。现在不少地方都有乡村振兴的法律援助,老乡们可以免费咨询,还能申请援助,遇到难题别硬扛,多问问这些地方。
要让返乡就业的合同规范起来,得大家一起使劲。政府部门得多盯着点,推广些标准的合同模板,确保政策能落到实处。企业也得按规矩签合同,该交社保就交,诚信经营才能留住人。对返乡的人来说,多懂点法律知识,仔细看看合同条款,把该留的凭证留好,这些都是保护自己的好办法。
乡村振兴离不了人回来,而合同有保障,才能让返乡的人留得住、干得踏实。只有大家都重视起来,才能有个稳定、公平的就业环境,让人才回乡和乡村发展好好互相帮衬,越来越好。
(具体问题建议咨询当地人社部门或专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