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补偿金最核心的算法。按《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经济补偿金=工作年限×月平均工资。工作年限的算法有讲究:干满一整年就按一年算,比如干了3年整,就是3个月工资;超过6个月但不到1年的,按1年算,比如2年8个月,得按3年算;不满6个月的,就按半个月工资算。
月平均工资可不是基本工资,而是离职前12个月所有实际收入的平均数,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奖金、补贴这些。但要注意,要是工资超过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那就得按3倍封顶算,而且补偿年限最多不超过12年。就像北京2023年,月平均工资3倍是113520元,就算你月薪5万,也只能按113520元算,哪怕干了15年,也只能拿12年的补偿。
还有些特殊情况,很多人都不知道。要是公司违法裁员,比如没提前通知、没正当理由就赶人走,员工可以要求双倍赔偿金。如果公司裁员时没提前30天通知,通常得多给1个月工资,就是常说的“N+1”。但不是所有裁员都能要这个“+1”,只有符合《劳动合同法》第40条规定的几种情况才行。
高收入的人算补偿金时可能有点亏。比如月薪5万,可当地3倍封顶是3万,哪怕你实际工资更高,也只能按3万算。而且超过12年的部分不算,就算干了20年,也只能拿12年的补偿。
有些公司为了少赔钱,算补偿金时耍花样。比如只按基本工资算,故意不算绩效和奖金;或者哄着员工签“自愿离职”协议,这样就不用给补偿金了。还有的公司觉得试用期员工不用赔,其实试用期被裁,员工一样有权拿补偿。
员工自己算的时候也容易出错。有人以为补偿金按税后工资算,其实法律规定的月平均工资是税前收入。年终奖也得分摊到每个月里算,不能直接不算。
维权的话,得留好这些证据。遇到裁员,第一步就是保存证据。劳动合同、工资条、银行流水、裁员通知(哪怕是微信或邮件通知)都得留着。如果公司口头说要裁员,最好录个音,或者让他们书面确认一下。
和公司协商的时候,可以拿着法律规定和自己算的明细,当面跟HR沟通。很多公司见员工懂法,就会按规矩来。要是谈不拢,可以打12333劳动保障热线投诉,或者直接申请劳动仲裁。仲裁是免费的,员工自己就能办,当然找个专业律师效果会更好。
给企业提个合规的建议。裁员要是处理不好,很容易引发集体纠纷。企业得严格按法律程序来,提前30天通知员工,书面说明裁员原因和补偿方案。补偿金计算得透明,最好给员工一份详细的明细单。
有些企业图省事,让员工签“自愿离职”,这种做法风险很大。一旦员工反悔,企业可能得给双倍赔偿。与其事后补救,不如一开始就依法给补偿金,省得惹上不必要的法律麻烦。
要是自己算不清怎么办?如果对补偿金计算有疑问,可以去当地人社局问问,很多城市都有免费的法律援助。也可以找专业的劳动法律师简单咨询一下,花点小钱可能能避免大损失。毕竟这笔钱很可能是失业期间的重要保障,值得认真对待。
各地的平均工资标准每年7月会更新,计算的时候得查最新的数据。补偿金在法定标准内是不用交个税的,超出部分才需要缴税,这一点很多人也不知道。裁员不是啥好事,但搞清楚补偿金怎么算,至少能让自己不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