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要控制职场存在感呢?职场里,太扎眼往往麻烦不少。有个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之前总表现得特别积极,结果活儿越堆越多,临时任务也总找他,最后精力太分散,核心项目出了岔子,连晋升都受影响了。不少人都觉得“做得越多越好”,其实职场上“刚刚好”才更重要。
精明的职场人都清楚,稳稳当当输出比老想抢风头安全多了。不用做团队里最拔尖的,但也不能成了可有可无的人。最好是保持在团队前30%的水平,这样既不会被优化掉,也不会因为太突出,被没完没了的任务缠上。
那怎么才能不被过多关注,又能保持自身价值呢?会议是管好感官度的关键地方。好多老职场人会特意控制发言次数,不全憋着,但也不抢着说话。开视频会的时候,调调虚拟背景、稍微改改画质,能让人看着没那么扎眼;发言呢,就选在讨论到中间的时候,别成了焦点。线上聊天也有技巧,非紧急的消息,晚个15到25分钟回,显得专业,又不会让人觉得你随时等着吩咐。
展示工作成果更得讲究方法。有个广告公司的策划说,他习惯把项目做到120分,但汇报的时候只说80分,剩下的成果通过周报或者文档慢慢让人知道。这样既能让人看到能力,又不会被寄予过高期望。
人际关系上,少搞无效社交能降低存在感。不掺和办公室八卦,别聊敏感话题,碰到没什么价值的请求,学会委婉拒绝。但也得注意,完全不跟团队互动也会被边缘化,所以得把握好度,该合作的时候就得表现出愿意配合的态度。
降低存在感不是彻底消失。完全不吭声的员工容易被忘了,甚至错过机会。所以定期通过工作总结或者邮件汇报,保持基本的曝光很有必要。而且在关键时候,比如重大项目做决策或者处理危机,必须适时拿出专业能力,让人觉得“关键时刻靠得住”。
还有个误区,就是把“淡学”当成消极怠工。有个金融公司的分析师,就因为太想低调,连基础工作都敷衍起来,最后绩效考核差点被淘汰。真正的职场淡学是减少没用的消耗,不是降低工作质量。
有个科技公司的运营就做得不错,他控制会议发言次数,合理安排展示工作成果的节奏,加班时间少了30%,绩效还能保持在中上游。这种做法的核心是,把省下来的精力用来提升核心技能,而不是做些没用的表面功夫。
职场是讲究价值交换的,完全藏起来不行,太扎眼也危险。找到适合自己的存在感平衡点,别被杂事耗着,又能让别人看到你的关键价值,这或许才是更能长久的职场生存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