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突破1200万,可好工作的增长速度明显跟不上毕业生增加的速度。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硕士毕业生干基础性岗位的,比三年前多了37%。这种看着像“大材小用”的情况,其实是经济转型期躲不开的阵痛。传统行业在收缩,新兴行业又需要全新的技能搭配,好多高学历的人只能“往下兼容”。
河南中烟的生产线上,30%的操作工都是研究生学历。这事儿看着怪,其实正反映了现在年轻人找工作的想法。这年头啥都不确定,国企能给稳定的收入,工作时间也相对规律,反倒成了稀罕物。有个在卷烟厂干了两年的985毕业生说,虽然每天重复干活儿,他也怀疑过自己,但比起互联网公司没完没了的加班,还有说裁就裁的风险,现在这样反倒让他找到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
但这种职业选择带来的身份认同问题也不能忽视。社会上对“高学历干低活儿”的偏见还在,企业升职的时候也常常卡学历。更实际的是,这些高材生要是想再回到本专业的赛道,很可能技能都跟不上了。
面对这样的就业环境,换个思路很重要。深圳有个科技园区,一个学机械工程的毕业生自己琢磨工业互联网技术,最后转成了智能制造工程师,工资还翻了倍。这样的例子说明,现在专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持续学习的本事比一张文凭更管用。
大学也在想办法突围。有些学校开始加人工智能运维、新能源技术这些前沿专业,学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让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就能有实际工作经验。有个省推出“制造业人才补贴计划”,给转行的人提供带薪培训,帮他们快点提升技能。
日本经历了三十年学历贬值后,形成了“看能力”的共识,这值得咱们学学。东京有个汽车工厂,早稻田大学毕业的生产主管带着团队搞出智能检测系统,让生产效率提高了40%。这例子说明,真正在职场吃得开的,是把知识变成实际价值的能力。
在这个变得飞快的时代,还抱着“学历至上”的想法就不合时宜了。对个人来说,得有动态的职业发展观念;对企业来说,该建个更公平的能力评价体系;社会也得打破职业有高低贵贱的老想法。毕竟,在这啥都不确定的环境里,能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才是真的“铁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