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虚增利润、做假账,还是偷税漏税,只要沾了财务造假,就踩了法律红线。按《会计法》《刑法》的规定,伪造财务数据可能算违规披露、逃税,严重的还会构成诈骗,相关负责人轻则罚钱,重则要坐牢。
有些人觉得“我就是个小员工,天塌下来有领导扛着”,可真等事儿败露了,调查起来,知情的人很难完全摘干净。尤其是财务、审计这些关键岗位的人,更容易被追责。所以别以为装傻就能自保,真出事了可能照样跑不掉。
选择沉默,表面上好像没啥事,可长期下来隐患特别多。首先是职业声誉受影响——要是公司造假被曝光,所有知情的人都可能被贴上“不诚信”的标签,以后找工作、在行业里发展,都会受影响。
其次是心理负担,天天提心吊胆,生怕哪天真查过来,晚上都睡不好觉,这种日子其实特别熬人。更现实的是,要是公司因为造假被查,很可能突然裁员、拖欠工资,到时候你不光工作没了,连工资都可能拿不回来,还不如早做打算。
要是真发现财务造假了,先别慌,别脑子一热就行动,也别到处跟人说。第一步先确认自己手里的证据够不够:比如有没有异常的账目记录、假合同、假发票这些。要是证据不足,贸然举报,反而可能被倒打一耙。
如果公司有合规部或者内审部,不妨试试匿名举报,看看能不能让公司内部整改。有些公司其实不想违法,就是个别领导在瞎搞,内部举报说不定能让公司及时纠正,把事儿压下来。
要是内部渠道不管用,或者公司就是从上到下都在系统性造假,那可能就得考虑外部举报了。可以打12366找税务局,要是上市公司就找证监会,严重的还能报公安。实名举报有法律保护,但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别让公司知道是你举报的,免得被报复。
要是发现公司风气根本歪了,高层就是默许甚至带头造假,你又没能力改变,那及时跑路可能是最好的办法。离职前一定要把工作交接清楚,别留下尾巴,免得被人栽赃嫁祸。另外,手里最好留些能证明自己没参与造假的证据,万一将来要自证清白,也有东西可说。
财务造假不是小事,别觉得装傻就能躲过去,也别觉得举报就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关键是先评估自己的处境,收集好证据,优先试试内部解决;真不行了,再考虑外部举报,必要时还可以找律师咨询。要是公司已经烂到根了,及时止损、赶紧离职,反而是最明智的。
职场路还长,诚信是最基本的立身之本。碰到财务造假,既要保护好自己,也别丢了良心。要是实在拿不定主意,找专业律师或者行业里的前辈问问,说不定能找到更稳妥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