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别人轻松懂专业词,用生活里的场景打比方就特别管用。毕竟咱们脑子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儿更敏感,一个好类比能马上帮人搭起理解的桥。比如讲“区块链”,别直接说那些复杂的技术原理,就说它像村里所有人共用的一本大账本,不管谁做了交易,都得记在这本账上,而且记上去就改不了,所有人都能看,这样一说,透明、公平的特点一下子就出来了。再比如“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你可以想成教小孩学画画:先给小孩看好多好多猫的图片,这就是给AI输数据;然后帮他总结猫有尖耳朵、圆眼睛这些特征,这就是训练AI的模型;最后小孩能画出没见过的猫,AI也能根据学的东西生成结果,这么一对比,AI学习的过程就好懂多了。
要是碰到特别复杂的术语,拆成小块儿说也挺好。比如“量子纠缠”,先把它分成“量子”和“纠缠”两部分,“量子”就是特别小的微观粒子,“纠缠”就是两个粒子之间的关联状态,合起来说就是“两个小粒子哪怕离得特别远,只要一个状态变了,另一个立马跟着变,就像双胞胎之间有心灵感应似的”。还有“ROI(投资回报率)”,其实特别简单,就是“最后赚的钱除以最开始投的钱”,算出来的数越高,就说明这笔投资越成功,这么一拆,谁都能明白。
讲真实案例、说故事也是个化解抽象概念的好办法。比如“边际效应递减”,你就说吃蛋糕的事儿:吃第一块的时候,觉得特别好吃、特别满足;吃第二块,还行,没那么惊艳了;吃到第三块,可能就有点腻了;再吃更多,甚至会觉得反感。你看,每多吃一块,带来的满足感反而越来越少,这就是边际效应递减。再比如“蓝海战略”,举个企业的例子就清楚了:有个品牌没去挤传统奶茶那个竞争超激烈的“红海”市场,反而推出了健康低糖的草本茶饮,开辟了一块没人抢的新市场,最后业绩也涨了,这就是蓝海战略的意思。
另外,拿图片、动画或者实物演示,也能帮人快速理解。比如讲“悬索桥的受力结构”,不用讲一堆力学公式,拿个简单的模型,指给大家看主缆是怎么靠拉力分担桥面重量的,就像几根手指一起撑起一把伞似的,一看就懂。说“分子结构”的时候,用动画把原子怎么连在一起的画面放出来,不同元素用不同颜色标清楚,比光靠嘴说直观多了。
还有个办法,就是从听的人熟悉的事儿入手,先提问互动,再引出概念。比如先问大家:“你们有没有过手机信号突然变弱的情况啊?”等大家有回应了,再接着说,这可能就是“基站负载过高”导致的。或者现场做个小调查:“觉得个人信息泄露特别危险的朋友,举个手我看看?”然后再讲“加密技术”是怎么保护隐私的,这样听的人更容易跟上。
不过要注意,说大白话不代表完全不用专业术语。第一次把术语解释清楚之后,后面聊天的时候可以适当用用,帮对方慢慢熟悉这些词。比如先把“碳中和”的意思讲明白,之后再说“我们计划在某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这时候对方不但能听懂,还会觉得沟通更高效。
其实专业术语本来是为了让沟通更准确,不是为了让人觉得有距离。真正好的沟通,关键是让信息能顺顺利利传过去,双方都能明白。下次聊天的时候,要是看到对方眼神里透着困惑,不如停一停,换个方式,用生活里的话再讲一遍。说不定就一个贴切的比喻、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那些原本难理解的概念,就能像春风吹化雨似的,轻轻松松让人听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