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自我怀疑的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多个方面,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谦虚使人进步”的观念,却很少有人教我们如何恰当地认可自己。外界的评价体系像一把无形的尺子,时刻衡量着我们的价值。成绩单上的分数,绩效考核的排名,社交媒体上的点赞数,都在无形中强化着一个信息,你还可以更好。
社会比较更是加剧了这种不安,打开手机,朋友圈里的同龄人似乎个个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短视频平台上的年轻人早早实现财务自由;就连隔壁邻居的孩子都考上了名校。我们下意识地拿自己的平凡日常与他人的高光时刻对比,这种不公平的比较让我们不断贬低自己的价值。
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来自童年经历,那些“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那些“你可以做得更好”的期许,都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的自我认知。我们习惯了通过外界的认可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就像一株永远在寻找阳光的植物,却忘了自己本就拥有生长的力量。
完美主义也是自我否定的帮凶,它让我们设立不切实际的标准,然后用达不到这些标准来证明自己的“不够好”。这种思维模式就像一个永远填不满的黑洞,吞噬着我们的自信和满足感。
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技能淘汰的周期越来越短,我们疲于奔命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却永远感觉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我们常常把自我价值和工作成就划上等号,当工作顺利时,我们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人;当遇到挫折时,我们就全盘否定自己。这种将自我价值完全建立在外部成就上的做法,就像在流沙上盖房子,注定是不稳固的。
这种“不够好”的感觉有时也会伪装成“上进心”,我们告诉自己,正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才会不断努力。但真正的上进应该建立在自我接纳的基础上,而不是自我否定。
试着用对待好朋友的方式对待自己,你会如何安慰一个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朋友?把同样的温暖和包容给到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就像不同的花朵有不同的花期。
有时候,我们需要承认自己的局限,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真正的成长不是要变得完美无缺,而是在认清自己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同时与不足和平共处。
找一个你信任的人,听听他们眼中的你是什么样的。你可能会发现,在你苛责自己的时候,别人看到的却是你的闪光点。
觉得自己不够好的你,其实已经足够好了。只是,你需要的不是变得更好,而是学会看见那个本来就很好的自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