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能力过剩的人,一开始还挺享受“工作轻松”的状态,可没多久就发现,天天重复干活,脑子都快锈住了。有位干了十年的工程师就说过:“每天就是维护老系统,处理些基础问题,五年下来,新技术更新了好几轮,我自己还在原地打转。”
这种状态还会影响心态。能力总没处使,人就容易怀疑自己:“是不是我太高看自己了?”要么就觉得没劲:“干这些有啥意义?”更实际的是,能力过剩的人往往拿着跟本事不匹配的工资,升职机会也容易被忽略——毕竟领导觉得“他现在的活儿干得挺好,不用动”。
怎么把多余的能力变成机会?能力过剩不是死路,关键是主动想办法,让本事找到更合适的地方发挥。
先重新看看岗位到底需要啥,先搞明白到底是岗位真的太局限,还是自己没找到能挑战的点?有些工作看着简单,往深了挖可能有优化的空间。比如有个行政,发现公司流程太费劲,主动提了数字化改革的方案,最后转成了流程优化专员。要是岗位确实配不上能力,那就该考虑内部调岗或者外面找机会了。能力过剩的人其实有谈判的资本,可以跟上级说:“我想接些更能发挥我能力的活儿,比如XX项目,我能做出XX成绩。”
给多余的能力找个“出口”,要是当前岗位动不了,那就试试横向发展。比如技术专家可以试试带团队、搞培训,或者参与跨部门的项目;销售厉害的可以转去做市场策略或者客户成功管理。有位财务经理,发现自己对数据分析更感兴趣,就主动学了商业智能工具,最后转成了数据分析师。
别脑子一热就跳槽,有些人发现不合适就急着辞职,可随便换工作未必能解决问题。更好的办法是先小范围试试水——参与新项目、争取轮岗,或者通过副业验证新方向。有个产品经理想转行前,先利用业余时间接了些咨询的活儿,确定合适自己了才正式转过去。
调整心态,别掉“能力陷阱”里。能力过剩的人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为“大材小用”焦虑,要么在“舒适区”里麻木了。健康的应对方式是接受偶尔“没活儿干”,职业发展不是一直往上冲,偶尔挑战小的时候,可以沉淀技能、多交些人脉。自己找挑战:要是工作满足不了成长,就多学新技能、参加行业交流,保持竞争力。别“廉价干活”:别因为工作轻松就啥杂活都揽,最后让人觉得你就这点本事。
公司怎么留住这些人?聪明的领导会认出这些人才,通过项目制、轮岗或者让他们内部创业,让他们发挥更大价值。员工自己也可以主动沟通,提些优化建议,比如:“让我负责XX业务的话,我能推动XX改进。”
能力过剩不是能力的问题,是匹配的问题。不管是调岗位、扩职责,还是找新机会,关键是别让本事闲着。职业发展的本质,就是让个人价值和市场需求一直对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