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说数据有用?你想啊,HR一天看几十上百份简历,哪有功夫逐字看?这时候几个关键数据就跟视频里的高能片段似的,能让人一眼明白你有啥价值。比如“策划的系列视频,单条平均播放量50万+”,或者“3个月把账号粉丝从1万做到10万”,这比干说“我擅长内容策划”有说服力多了。但有一点得记牢:数据必须是真的,现在好多公司都会要作品集或者后台截图,瞎编很容易露馅。
不过数据也不能瞎写,最好是融进工作内容里。比如说“负责账号从0开始做,调整了几次内容方向,3个月粉丝涨到8万,其中两条视频播放量破了300万”,这样既说了数据,又讲了自己干了啥。要是数据不算特别亮眼,换个角度说也行,比如“每月稳定出20条原创视频,账号每天能涨500粉”,这能看出你能持续输出。
那要是没做过百万级的项目咋办?不是所有人都有爆款经历,这时候可以说说过程里的数据,或者自己的细分能力。比如“负责短视频全流程制作,每周平均出4条成片,播放量都比账号平时高”,或者“擅长优化信息流广告视频,点进率平均提升了2倍”。要是实在没什么数据,就踏踏实实写自己会啥,比如“会写分镜脚本,懂抖音快手的风格”,至少让HR知道你能干啥活。
还有几种写法容易踩坑,得避开。一种是记流水账,“做过100条视频”,这话说了跟没说一样;另一种是说得模模糊糊,“搞过现象级传播”,这种虚头巴脑的词谁都会用;第三种是往自己脸上贴金,把团队的成绩说成自己一个人的。最保险的是用具体案例加数据,比如“自己策划的《职场冷知识》系列,第一条播放量就破了50万,当月带得账号涨了2万粉”。
除了数据,也得让HR看到你的“特点”。短视频编导毕竟是创意岗,数据只是结果,人家更想知道你是怎么思考的。可以在数据后面加一句自己的方法,比如“建了个选题热度评估的法子,爆款率提高了30%”,或者“擅长把品牌风格改成年轻人喜欢的样子,客户回头率有80%”。这样既显得专业,又比光放数字好记。
数据就是个工具,目的是让HR快速看到你的价值。与其纠结写不写,不如先想清楚自己最擅长啥——是能从0做起一个号?还是特别懂商业化内容?或者是某类垂直领域的老手?找准自己的定位,数据该咋用,自然就清楚了。
(注:所有数据案例都是为了说明写法,实际写的时候得按自己的情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