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签的人也被硬逼着签。有些公司不管啥岗位,要求所有人都签竞业协议,连行政、前台、保安都不放过。但按《劳动合同法》说,竞业限制只适用于高管、高级技术人员,还有那些真能接触到商业秘密的员工。要是你岗位根本不碰核心机密,这种协议很可能是无效的。
咋应对:签字前先想想自己的工作到底涉不涉及商业秘密。如果公司说不出合理理由,就可以拒绝签,或者要求删掉相关条款。
补偿金给得太少,甚至不给。竞业限制不是白限制的,公司必须给补偿金。但有的公司要么把补偿金压得极低(比如只给月薪的10%),要么玩文字游戏,写“按法律规定支付”却不写具体数。更过分的是,有些公司离职时口头说“不用遵守竞业限制”,等你找到新工作了,突然又补发补偿金,还反过来要你赔违约金,这纯属设圈套。
咋应对:一定要让协议里写清楚补偿金标准(一般不能低于离职前12个月平均工资的30%,还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如果公司超过3个月没给钱,你可以发书面通知解除协议,并且把证据留好。
违约金高得离谱。有些竞业协议里,违约金动不动就几十万、上百万,补偿金却少得可怜。虽然法院可能会调低过高的违约金,但打官司毕竟费时费力。
咋应对:签字时尽量商量着降低违约金比例,或者要求删掉明显不合理的条款。如果已经签了,真遇到纠纷可以说违约金太高,让法院调一调。
限制范围太广,根本没法找工作。合理的竞业限制应该说清楚不能去哪些公司、不能在哪些地区工作,但有些公司把范围无限扩大,比如“整个行业都不能碰”“全国都不能就业”,搞得你离职后几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咋应对:要求公司明确列出限制的企业名单和地域范围,拒绝那种模糊的“全行业禁止”条款。如果限制范围明显不合理,可以说这个条款无效。
离职后突然说“要启动竞业限制”。有些公司入职时逼着你签竞业协议,离职时口头说“不启动”,等你去了新公司,突然发通知让你遵守,甚至直接起诉索赔。
咋应对:离职时一定要让公司书面确认到底启不启动竞业限制,别信口头承诺。如果公司事后反悔,你可以拿出他们没按时给补偿金的证据,说协议没生效。
怎么保护自己?签字前仔细看条款:重点看自己岗位是否涉密、补偿金多少、违约金多少、限制范围多大,不合理的地方尽量商量着改。留好证据:劳动合同、工资条、离职证明、聊天记录这些都保存好,以防公司耍赖。遇到纠纷别忍着:先试着商量解决,不行就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者申请劳动仲裁。
竞业限制本来是保护公司正当利益的,不是用来卡员工职业发展的。咱们打工人既要遵守合理的约定,也得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别被不公平的条款捆住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