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年互联网多火啊,公司都疯狂扩张,招人、试错、烧钱跟家常便饭似的。但现在不一样了,市场没那么多新空间了,资本也不随便砸钱了,企业就得精打细算过日子。裁员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降成本,尤其是那些一直不赚钱的边缘业务,比如有些大厂搞的游戏、社区团购、元宇宙项目,不行就直接砍,人自然也得跟着调整。
另外,大公司待久了很容易“胖”——有些部门为了抢资源,瞎招人,结果人越多效率越低。裁员其实就是“减肥”,把绩效差的、可有可无的岗位砍掉,让团队更精干。还有个现实情况:老员工工资高,年轻人性价比更高,学东西快还能扛高强度工作,企业一算账,自然会适当换批人,控制人力成本。
既然都裁员了,为啥还招人?因为公司要活下去,就得盯着未来的机会。像AI、云计算、出海这些新赛道,都缺专业人才,老员工未必能顶得上。比如现在大模型这么火,各家都在抢AI工程师;跨境电商做得好,就得招懂海外市场的人,这些新业务没人根本玩不转。
而且技术一直在变,岗位需求也跟着变。以前的老岗位可能被机器取代了,但新岗位又冒出来了,比如数据标注师、AI训练师这些。公司不招新人,这些新活儿没人干,很容易被同行落下。另外,招应届生对公司也有好处,能拿政策优惠,还能树立好口碑,更重要的是培养未来的骨干,总不能全靠老员工撑着。
面对这种又裁又招的情况,得好好规划自己的职场路,别瞎焦虑。选岗位得选对赛道。尽量去公司的核心业务,或者正在高速增长的领域,比如电商的供应链、云计算的基础设施、AI的应用方向,这些地方更稳,不容易被裁。那些边缘业务、一直不赚钱的“创新项目”,风险就高多了,尽量别碰。
得让自己“不好替代”。以后职场拼的是“硬技能+适应力”,比如程序员不能只埋头写代码,还得懂业务逻辑;做运营的不能光靠老经验,还得会用AI工具提效率。多学新东西,才能避免被年轻人或者机器取代。
还有,找工作别只看工资高不高。有些岗位看着薪资高,其实是临时项目撑起来的,一旦业务调整,最先被砍的就是这些岗位。得看看公司长期打算做啥,这个岗位能不能长久。同时也得掂量自己的价值,别狮子大开口要太高工资,不然公司算账的时候,可能先把你划进“优化名单”。
大厂又裁又招,本质上就是跟着市场变,给自己做调整。对咱们来说,与其天天担心被裁,不如主动适应变化:多关注行业趋势,选稳一点的赛道,不断提升自己的本事,这样才能在风浪里站得住脚。职场里没有铁饭碗,但你的能力和眼光,就是最好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