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企业觉得“便宜就能抢市场”,可现实往往特别狠。就说血液制品行业吧,有些公司一直靠“降价换销量”,结果产品价格跌得比销量涨得还多,再加上货堆在仓库卖不出去、客户欠的钱收不回来,最后连现金流都断了。更要命的是,低价会把利润空间越压越薄,万一原材料涨价,或者市场需求变弱,企业立马就亏了。这种玩法最大的问题是,没真正建立起“别人学不来”的优势,最后只能被市场淘汰。
在靠技术吃饭的行业里,一旦停下创新,手里的好牌很快就会打光。比如有些药企,以前靠一个独家药能赚不少钱,结果竞争对手突破了技术,搞出了替代品,原来的药立马没人买了。这时候再想补救就晚了——平时没怎么投钱搞研发,新药品接不上,销售费用还一大堆,很快就赚不到钱了。现在技术更新太快,总想着靠以前的老本过日子,最后肯定会被市场甩在后面。
有些企业特别喜欢借钱搞扩张,觉得“规模做大了就不怕风险”。可实际上,欠的钱越多,抗风险能力越差。比如有些制造企业,资产负债率常年超过70%,看着厂子大、生意多,可一旦行业需求下滑,或者借不到新钱了,立马就没钱周转了。更糟的是,高负债往往还伴随着“借短期的钱干长期的事”“借新债还旧债”这些危险操作,稍微出点岔子,就会一连串出问题。这就像在大风大雨里开船,船本身就不结实,随便一个浪头都可能把船掀翻。
消费行业的教训最明显。前几年,有些连锁品牌疯狂开店,觉得“大家会越买越贵、越买越多”。可实际情况是,大家的消费习惯变得快,再加上经济环境的影响,扩张反而成了包袱——门店租金、员工工资一大堆,来店里的人少了,人均消费也降了,最后利润直接暴跌。市场风向变得比想象中快,要是企业做决策不看实际需求,再完美的扩张计划,最后都可能变成一场灾难。
外面的突发情况,常常是压垮企业的最后一击。比如汇率变了、供应链断了、政策改了,这些没法控制的事,会把企业隐藏的问题全暴露出来。更危险的是,有些企业为了看起来“还在赚钱”,会搞些小动作——比如故意不算存货贬值的钱、隐瞒商誉减值的损失,靠这些手段美化报表。短期看好像能蒙混过关,可长期就是喝毒药解渴。等真实的经营情况撑不住了,暴雷只会更厉害。
那些能熬过行业周期、一直好好活着的企业,其实都有共同点:现金流健康(手里有钱)、有持续的技术或品牌优势(别人抢不走)、能看准市场趋势、财务上很保守(不随便借钱)。它们不追求短期内赚快钱、冲规模,更在意把生意做扎实。比如有些制造龙头,就算行业不好的时候也能赚钱,靠的就是严格控制库存、不让客户欠太多钱;有些科技公司能一直领先,关键是不断更新技术,不依赖某一个产品。
市场其实特别残酷,从来不会同情任何企业。这些暴雷的例子,就是给所有老板敲警钟——盲目扩张、借钱太激进、不搞创新,每一条都可能让企业完蛋。只有回到做生意的本质,在能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慢慢发展,企业才能真正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