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清形势,别等撞墙才拐弯。行业走下坡路之前,往往有迹可循。比如,同行都在抱怨生意难做,客户付款越来越慢,甚至开始拖欠;行业里的中小公司接连倒闭,连大厂都在收缩业务。政策变化也是个重要信号,比如新能源替代燃油车、教培行业遭遇“双减”,这些都会直接冲击市场。如果发现这些苗头,就别再盲目乐观,得赶紧想办法。越早行动,回旋余地越大。
企业如何止血?先活下来,再找新出路。对企业来说,现金流就是命。行业不景气时,首要任务是减少出血点。该砍的业务果断砍,比如长期亏损的产品线或非核心业务。办公成本能省则省,换小办公室、减少差旅开支,甚至考虑远程办公。人力成本也要优化,保留核心团队,非关键岗位可以外包或灵活用工。浙江一家服装厂去年订单骤减40%,老板当机立断,退租一半厂房,合并生产线,靠着老客户勉强维持。虽然赚得少,但至少没被拖垮。
光节流还不够,还得找新出路。比如,以前做企业市场的,可以试试个人消费者;国内不好做,就去海外找机会;卖产品的可以转型做服务。有家做境外游的旅行社,疫情期间转做本地深度游,反而挖掘出新市场,生意比之前还好。另外,抱团取暖也是个办法。同行之间可以合作采购,降低成本;政府有补贴政策,该申请的别错过;技术升级也能提高效率,比如自动化改造减少人力依赖。
打工人怎么办?稳住心态,灵活调整。行业衰退时,打工人最容易焦虑。但慌没用,关键是有策略地应对。如果公司明显撑不住了,别犹豫,早点看新机会。但别病急乱投医,先评估自己的优势,再决定往哪转。比如,房地产不景气,但城市更新、基建领域还有需求;传统燃油车下滑,但新能源汽车仍在增长。有技能的人,可以考虑自由职业或远程工作,比如程序员接外包项目,设计师做线上接单,收入未必比上班差。
有个被裁的房产销售,考了物业经理证,转行做商业物业管理,收入反而更稳定。还有个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失业后靠接国外远程项目,现在赚得比原来还多。
财务上要留后路。减少高风险投资,存够半年生活费,避免突然失业陷入困境。技能上也要未雨绸缪,多学点通用能力,比如数据分析、短视频运营,增加抗风险能力。
最终法则是适者生存。行业衰退就像大浪淘沙,淘汰的是没准备的人。能活下来的企业和个人,往往有几个共同点:企业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好年景时留足储备,业务多元化,避免单一市场依赖。个人保持学习,深耕专业的同时,掌握几项跨界技能,提高适应能力。
危机也是转机。行业低谷时,正是调整方向、修炼内功的好时机。只要不躺平,灵活应对,等风浪过去,活得更好的往往是那些早做准备、敢想敢变的人。
行动比焦虑有用——企业该砍的成本果断砍,个人该学的技能抓紧学。先活下来,再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