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介入需要把握最佳时机,当发言者刚完成一个观点,正要展开下一个话题时,可以自然地插入:“刚才这个观点很有启发,让我们回到最初关于XX的议题。”这样的过渡既不会显得突兀,又能有效拉回主题。
时间提醒也是个得体的方法,“注意到距离会议结束还有十五分钟,我们能否先就主要议题形成决议?”这样的提醒将大家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会议目标上。如果手头有会议议程,可以指着相应条目说:“按照议程,这个环节我们应该讨论XX。”
当讨论偏离时,可以提出一个紧扣主题的问题:“这个想法很有意思,不过我们能否先确定一下,这个方案如何帮助我们实现XX?”开放式的问题比直接的否定更容易让人接受。
在白板上画出讨论脉络图,标出当前讨论与主题的关联点,视觉化的呈现往往比言语更有说服力。或者可以说:“让我把大家的想法记录在白板上,这样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这些讨论与主题的联系。”
优秀的会议主持人会在讨论开始偏离时轻轻敲击桌面:“让我们记住今天会议的主要目标。”或者通过点名的方式:“XX,关于这个议题你有什么建议?”这种温和的干预既能纠正方向,又不会挫伤参与者的积极性。
当发现讨论偏离时,可以稍稍调整坐姿,身体前倾,这个动作往往能引起注意。或者用期待的目光环视全场,这些细微的肢体语言都在无声地传递着“该回到正题了”的信号。
与其说“这个话题与会议无关”,不如说“这个话题很值得深入探讨,建议我们另外安排时间专门讨论”。这样的表达既尊重了发言者,又维护了会议秩序。
培养这种引导能力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经验,要注意分辨什么是真正的偏离主题,什么是富有创见的发散性思维。有时候看似离题万里的讨论,反而可能激发出最好的解决方案。
引导讨论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控制言论,而是确保会议富有成效。当每个人都学会适时地将讨论引回正轨,会议就能在自由发散和聚焦主题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