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礼要把握好分寸,核心是找到一种平衡。既不能送得太轻,让人觉得不被重视;也不能送得太重,反而给对方造成心理负担。一般来说,回礼的价值和收到的礼物差不多就行,稍微低个一成到两成也很合适。比如对方送了一盒价值五百元的茶叶,回赠三百到四百元的文具或者书籍就挺得体。要是收到的礼物比较贵重,就得多留个心眼,先想想对方的用意。这种时候不妨委婉问问对方的喜好,避免回礼太贵重,反而让人家觉得不自在,甚至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回礼的时机也很关键,既不能太急,也不能拖延。刚收到礼物就马上回过去,显得太刻意,有点像在完成任务;但拖得太久,又可能让人觉得你不在意。比较好的时机,往往是等一个自然的契机。比如对方是在结婚时送的礼,那等对方家里有喜事,比如添了孩子,或者遇到节日的时候回赠,就很顺理成章。也可以借着职场上的一些节点,比如一个项目顺利完成,或者对方升职调岗的时候,顺势表达感谢。日常相处中也有机会,比如出差回来带点当地特产,碰到对方时随手递过去,这样显得自然又不刻意。还有一点要注意,尽量别在公开场合回礼,人多的时候送礼,容易让对方下不来台。
选什么礼物回赠,得花点心思。最稳妥的是选对方真正用得上的东西,别跟风送那些看起来时髦但不实用的。比如知道领导喜欢喝茶,送套合适的茶具就不错;同事经常加班,一个质量好的保温杯或者健康的小零食,对方用着也能感受到心意。还可以结合点特色,比如送个印着公司LOGO的定制笔记本,或者家乡的文创产品,既显得用心,又符合职场的氛围。不过有些忌讳得避开,像钟表、梨子这类谐音不太好的东西,就别送了,免得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其实回礼也不一定非得是实物,有时候换种方式,反而更能体现诚意。比如对方送的礼物帮你抓住了某个机会,那可以主动分享些行业里的信息,或者帮着引荐个合作伙伴,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回馈。要是对方送了本书,回赠一张相关主题的讲座门票,再附上几句自己的读后感,显得既有共鸣又用心。也可以请对方去尝尝特色餐厅、看场演出,把礼物变成一次深入交流的机会,这样的互动往往比单纯送个东西更能拉近距离。
面对不同的人,回礼的方式也得调整。给上级回礼,就得低调些,别让人觉得在刻意讨好。送点小盆栽、实用的办公用品这类中性的东西就行,附上一张感谢卡,多说说感谢对方在工作上的指导和支持,重点放在表达敬意上。客户送了礼,回礼就得守规矩,严格按照公司的政策来。如果礼物价值超过了规定,该报备的报备,该退回的退回,实在不行,发封邮件好好谢谢人家,过节的时候再发个问候,也能维护好关系。同事之间回礼,要注意公平,别厚此薄彼。比如大家一起收到了零食礼盒,回赠的时候就都送差不多的咖啡券,这样不会让人觉得被区别对待。
真正聪明的回礼,往往不那么刻意。比如对方送了你咖啡,第二天你帮他续上一杯,笑着说“上次你送的咖啡味道真不错,今天我请你”;过节收到礼盒,私下跟对方说“你这礼物太懂我了,我家孩子正好用得上,太谢谢你想着我们了”。把回礼融入到日常的互动中,既化解了刻意感,又能让关系更亲近。
职场回礼的本质是传递尊重和善意,不是非要搞成等价交换。把握好价值、时机、心意这几点,再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调整,就不用总担心欠人情,还能在一来一往中积累好人脉。毕竟,真正能维系职场关系的,是平时真诚的相处,而不是礼物有多贵重。当然,不同行业、不同公司的情况不一样,具体怎么做,还得结合实际情况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