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愿不愿意掏腰包,首先得看整体经济行不行。比如GDP涨没涨、有没有工作、手里能自由支配的钱够不够,这些硬指标直接影响大家花钱的底气。要是经济好,大家花钱就大方点;要是经济一般,肯定就更谨慎了。就像2023年有些行业裁员,那时候买奢侈品的人明显少了,反而平价替代品卖得更火。
还有政策也很关键。之前搞的家电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补贴、个税优惠这些政策,都直接让对应的品类卖得更好。2024年要是再出点新政策,比如鼓励买绿色环保的东西,或者补贴大家换家具,那这些行业说不定就会爆火。
不同行业的情况差得远,得分开看。比如食品饮料这块,大家越来越爱买健康的,零添加、低糖、带点功能(像补维生素、助消化)的产品一直卖得不错;家电呢,就往智能、省电的方向走,比如能语音控制的空调、能自己调温度的冰箱,买的人就多。
供应链的数据也不能忽略。原材料涨价还是降价、物流费变没变,最后都会影响东西卖多少钱,也会影响大家买不买。比如2022年芯片不够,电子产品都涨价了,不少人就转去买二手的,或者干脆先不换了。
电商平台上的搜索、点击、下单数据,就是最直接的“花钱信号”。比如“无糖饮料”“国货美妆”这些关键词搜的人突然变多,那基本就是新趋势要起来了。还有社交媒体上的讨论也能提前看出点苗头,小红书、抖音上的热门话题,往往比官方市场数据更早能看出大家喜欢啥、不喜欢啥。
用户评论和退货率也很有用。要是一款产品卖得多,但退的人也多,大概率是营销做得好,可实际用起来不行。这种小细节能帮着调整预测,别搞错了方向。
技术进步一直在改大家花钱的方式。比如AI推荐算法越来越准,能精准推你可能喜欢的东西;还有虚拟试衣服、AR看家具摆家里啥样,这些技术让网上购物体验更好了,这些都可能影响2024年大家怎么买东西。
消费的场景也越来越碎了。现在即时零售(比如点外卖半小时送到)、晚上出去消费(夜市、夜场电影)、还有户外露营相关的东西卖得好,说明大家不再只盯着传统的购物方式了。比如去年露营火了,带动便携炊具、折叠桌椅卖爆了,这种趋势2024年说不定还会继续。
有了数据,下一步就是建个预测模型。比如时间序列分析,就适合抓那些有规律的事,像每年换季买衣服、过年买年货这种季节性消费;机器学习模型就更厉害点,能处理一堆复杂因素,比如同时分析经济数据、行业趋势和大家的消费习惯。
但模型不能一成不变。消费市场变得快,2023年的规律到2024年可能就不管用了,所以得用最新的数据随时调整。比如某个月突然有个商品在社交平台爆火,模型就得赶紧跟上,不然预测就会偏得老远。
预测肯定有不准的时候。比如国际上出点事、闹自然灾害,或者突然有公共卫生问题,这些意外情况可能一下子就改变大家的消费习惯。另外,现在对数据隐私管得越来越严,用大家的消费行为数据时,必须合法合规,不然会有法律风险。
想预测2024年大家怎么花钱,不是把数据堆在一起就行,关键是得明白数据背后的逻辑。经济环境好不好、行业里有啥新动静、大家喜欢啥、技术有没有新变化,这些因素都在影响未来的市场。只有把这些角度都考虑到,预测才能更贴近实际,给做生意的人提供真正有用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