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版权法,核心是保护“人创作的东西”,可AI一掺和,这事就复杂了。比如美国法院,之前就不给纯AI画的画发版权,理由是“作者得是人”;但在中国,北京互联网法院判过一个案子,说要是人在AI创作时花了真功夫——比如琢磨提示词、调参数这些,那这作品照样能受版权保护。你看,光这一点,全世界的法律态度就不一样。
还有个更麻烦的事:AI训练用的数据合不合法?AI想会干活,得喂大量数据学习,可要是这些数据本身有版权,没经过人家同意就用,很容易闹侵权。比如之前Getty Images(一家图片公司)就告了Stability AI,说它没打招呼就用了几百万张图片训练模型。这种事一多,大家就开始琢磨:怎么才能让AI好好发展,又不违反数据规矩呢?
现在各国对AI版权的态度,还在慢慢摸索。美国就认“人得是作者”这个理,只保护AI作品里人修改过的部分;欧盟想通过《AI法案》要求公开训练数据的来源,可真要执行起来,难度不小。
不光是法律层面,行业自己也在想辙。有些平台开始要求标注哪些内容是AI做的,比如抖音出了AI检测工具,Adobe用数字水印追踪内容来源。还有些科技公司,干脆直接找内容创作者合作,签授权协议,这样用数据的时候就没那么多法律风险了。
想把AI版权的问题理顺,光靠一方不行,法律、技术、行业都得使劲。法律上,可以参考中国提的“得有实质性智力贡献”这个标准,把人在AI创作里的角色说清楚。同时,也可以建个训练数据备案制度,让数据来源更透明,大家都能看明白。
技术上,像区块链这种技术就挺有用,能记录整个创作过程,分清哪部分是人做的、哪部分是AI做的。华为搞的“链上版权”系统,就是在这方面做的尝试,效果还不错。
行业自己也得有规矩。比如建个“AI版权池”,让创作者、AI开发者、用AI内容的人都能分到收益,这样大家的利益都能照顾到。另外,也得给公众科普科普,教大家怎么分辨AI生成的内容,别被误导了。
AI确实给内容创作带来了新机会,可原创者的权益也不能不管。以后的重点不是不让AI发展,而是要定出能跟上技术脚步的规矩。法律得灵活点,别太死板;行业之间得互相配合,别各自为战;技术层面得公开透明,让人心里有数。只有这么多方一起使劲,才能既鼓励AI创新,又维护好公平的创作环境。
其实AI版权有争议,本身就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正常情况,解决它肯定需要时间和脑子。等着法律慢慢完善,行业也多积累点经验,以后肯定能形成一个更清楚、更公平的AI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