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这工作会不会被机器替了。不是所有工作都会被AI干掉,但那些重复劳动多、流程固定的岗位最悬。比如录数据的、基础客服、流水线上按标准操作的,这些活儿机器干起来又快又准。反过来,需要琢磨新点子、做复杂决定,或者得跟人深交的职业,像心理咨询师、产品经理、外科医生,短时间内还没啥事儿。
要是一份工作里80%的内容都是按部就班地干,那可得当心了。不过也不用太焦虑,机器替代人往往是慢慢发生的。关键是提前看看行业里的人都在学啥新本事,别等岗位真没了才手忙脚乱。
看看所在的行业是往上走还是往下滑。行业咋样,直接决定了这份工作的上限。像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字化服务这些领域,现在正往上冲,需要的人特别多。而那些传统制造业、效率不高的服务业,要是不转型,可能就慢慢缩水了。
就说汽车行业吧,燃油车装配线上的工人需求越来越少,但电动车电池工程师、智能驾驶系统开发的岗位却多到招不过来。再比如传统媒体的编辑不好做了,但短视频运营、内容策划这些新岗位却一直在招人。
多看看政策也很重要。碳中和、数字经济、老龄化这些大趋势,都催生出不少新职业。早点往这些增长快的领域靠,工作自然能干得更久。
手里的本事能不能用到别的地方去。一份工作能不能干得久,关键不在死守一个岗位,而在手里的能力能不能适应新需求。只会一种技能的人最危险,比如就会用一款早就过时的软件,或者只会走固定流程的行政。
但要是有那些能到处用的能力,就算行业变了,也能很快适应。比如数据分析、带项目、懂用户心思、会沟通协调这些本事,在好多领域都用得上。传统行业的市场专员转去做互联网运营,制造业管质量的转去做供应链优化,都是挺好的例子。
那该提前做点啥呢?与其担心被淘汰,不如主动给自己“升级”。啥都会点的人更吃香,比如律师懂AI工具,老师会用智能教学系统,销售会分析数据,这些都能让自己更难被替代。
保持学习的习惯很重要,每个月花点时间看看行业新动向,学一两个新工具。业余时间可以试试搞点副业或者跨领域的事儿,比如设计师学学AI画图,程序员研究研究怎么写提示词,既能多学点本事,也能为以后转行铺铺路。
最重要的是,别等出问题了才行动。经常看看自己的工作情况:核心内容是不是很容易被机器替代?行业是在变大还是变小?手里的本事还能用到哪些新地方?早做打算,以后才能站得稳。
一份工作能做多久,从来不是固定的,就看自己能不能适应变化、有没有眼光。看清楚趋势,不断提升自己,五年后的你,照样能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