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MBTI的本质,它其实只能当参考,不能当标准。MBTI把人的性格分成16种类型,是根据四个维度来分的:内向(I)还是外向(E)、实感(S)还是直觉(N)、思考(T)还是情感(F)、判断(J)还是感知(P)。它一开始是为了帮人们了解自己的行为偏好,可不是用来筛选职业的。
不过,MBTI的科学性一直有争议。心理学研究发现,它的重测信度不高——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测,结果可能不一样。而且人的性格也不是非黑即白的,MBTI这种非此即彼的划分,容易让人产生刻板印象。比如内向的人未必不擅长社交,只是他们恢复精力的方式不一样;思考型的人也可能情商很高。
那为啥企业爱用MBTI,求职者却总在这关栽跟头呢?很多企业招聘时用MBTI,觉得能快速筛出“性格合适”的人。但问题是,这种匹配往往太简单化了。就说销售岗,总觉得得招外向的(E),可实际上不少顶尖销售反而是内向的,他们擅长倾听和分析。再比如创意岗,常偏爱直觉型(N),但很多优秀的设计师其实是注重细节的实感型(S)。
求职者在测试上“挂掉”,原因通常有这么几种:一是刻意迎合,为了通过测试,不按自己真实性格选答案,结果就失真了。二是测试环境有干扰,在紧张或者赶时间的状态下答题,结果就不准了。三是企业判断错了,有些公司太依赖MBTI,忽略了实际能力和岗位需求的匹配。
那该怎么理性看待MBTI和职业选择呢?性格测试可以作为自我探索的开始,但决定不了职业命运。真正的职业适配度,要看三个因素:能力、兴趣、性格倾向。MBTI只反映性格倾向,能力和兴趣往往更重要。
比如一个内向的IT工程师(可能被归为ISTJ或INTJ),如果对技术特别有热情,专业能力又扎实,就算MBTI显示“不适合社交型岗位”,也不妨碍他成为优秀的技术专家。同样,一个情感型(F)的HR,要是擅长沟通协调,就算测试说“思考型(T)更合适”,也能把工作做好。
怎么应对才能不让测试成为绊脚石呢?如果遇到MBTI筛选,可以试试这几个办法降低“误判”的风险:
第一,真实作答,别为了迎合岗位就歪曲答案,不然就算通过测试,入职后也可能因为性格不适应而难受。第二,用事实说话,如果测试结果“不理想”,面试时可以用实际案例证明自己的能力,比如“我虽然偏内向,但之前通过深入分析客户需求,成功促成了合作”。第三,动态调整,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对某个职业感兴趣,可以通过训练来适应相关要求。比如内向的人可以练习提升演讲能力,情感型的人可以学逻辑分析技巧。
职业适配度比性格标签复杂多了。MBTI只是个工具,定义不了职业可能性。企业太依赖它,可能会错过真正合适的人;求职者太在意它,可能会限制自己的发展。与其纠结测试结果,不如关注核心问题:这份工作需要我的核心技能吗?我愿意长期投入吗?
性格测试可以帮着做职业规划,但不能当成唯一的决策依据。在职场里,能力、经验和愿意成长的心态,才是决定长期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