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比盲目努力更重要。小红实习前,花了一晚上列清单:会写文案、擅长PPT、做事仔细……当时还觉得这些技能平平无奇,直到入职后发现,团队里居然没人愿意做会议纪要的整理——因为既费时又容易出错。而小红恰好擅长信息归纳,就主动接了这个活儿,结果把内容梳理得清晰明了,还加了关键词标注。第二周开会时,领导直接说:“以后纪要都按这个模板来。”你看,再小的优势,只要用对地方就能被看见。
后来观察发现,很多实习生吃亏在两点:要么高估自己,硬接完全不懂的任务;要么低估自己,只敢做打杂的活。其实公司招实习生,根本没指望你样样精通,他们更看重的是“你能在哪个环节帮上忙”。比如同事抱怨数据分析太耗时,而你恰好会Excel函数,这时候主动说“我试试”,比空谈“我学习能力强”管用十倍。
把小事做出彩,才是真本事。朋友小林在广告公司实习时,被安排整理竞品案例。别人可能随便堆个文档就交差了,但她多做了两步:一是按行业分类,二是标出每个案例的创意亮点。结果这份资料直接被总监拿去给客户做参考,她因此获得了参与比稿的机会。
职场上有个残酷的真相:大家不会记住谁表格做得快,但会记住谁做的表格不用改。聪明的实习生,连发邮件都会在正文开头写“重点摘要”,帮收件人节省时间。这种细节看似简单,却能让同事潜意识里觉得“这人靠谱”。
会干活,更要会说话。刚开始总以为“默默做事”是美德,直到发现同期实习生小王每周五都会给导师发条消息:“本周完成了XX,过程中发现XX问题,尝试了XX解决方法,您看这样是否合适?”简单几句话,既汇报了进度,又展示了思考。
还有个小技巧:遇到问题时,别直接问“这个怎么做”,而是先说“我查了XX资料,打算XX处理,您觉得是否可行?”这种带着解决方案的提问,会让人觉得你不是来添乱的,而是来解决问题的。
适当“讨活”,但别贪多。第二个月时,小林发现自己每天两小时就能完成固定任务,于是鼓起勇气问导师:“有没有其他能帮忙的?”结果被塞了个策划案辅助工作。虽然加班了几天,但正因为这次“超额完成”,后来有重要项目时领导第一个想到了他。
不过要提醒的是,揽活前先掂量清楚。有实习生同时接三个急活,最后全搞砸了。最稳妥的方式是接新任务时说:“我现在手头有XX工作,如果这个最晚XX交,我可以接下来。”既表现了积极性,又守住了质量底线。
千万别为了刷存在感,在开会时抢着说半生不熟的想法;也别因为怕犯错就不敢尝试,实习生最大的特权就是“允许试错”。
实习结束那天,导师说道:“公司可能不记得你做过多少事,但会记得和你合作是否舒服。”现在想来,所谓展现优势,不过是让人感受到“这事交给你,我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