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行业政策环境的分析是行业研究中的重要一点,也是研究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但从现实来看,政策研究或是高度神化,被视为影响企业生存的关键;或是沦为玄学,谨慎地避而远之;或是流于形式,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
无论是神化,玄学化还是形式化,其本身并无对错,更多是立场差异的结果。基于“神化”的观点而言,政策研究属于宏观层面的事物,是领导层的专属,常人没有资格也无需插手;基于玄学化的观点分析,政策诡谲多变,虽然重要但难以捉摸,因此谨慎关注却不敢随意插手;基于形式化的观点来看,与其去空谈政策变化趋势,还不如实际去积累相关“政治资源”,从而求得信息优势,政策研究也就沦为简单的信息渠道。
对于行业研究者而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就应当以专业的态度来分析看待政策研究,首先明晰产业政策的本质,厘清政策与行业之间的关系,进而重新审视政策研究的出发点,最终用相对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获得合理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狭隘的观念,窥视政策变动的趋势,进而助力企业经营的实际。
一、政策研究的本质
首先,要明确行业政策的本质仍是一种政府的治理手段。行业政策看似是一个经济概念,但是本质仍是政府政策。既然是政策,那么就是一种治理手段,有主体,客体,方式,目标和结果等,回答的问题是:“针对什么问题,什么部门对什么行业用什么方式达到什么目标,最终得到什么结果”。其中,问题是前提,目标与方式是主要因素,即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再有相配套的手段,进而才会有相关的部门、行业和最终的治理结果。所以理解行业政策第一步就是理解行业内部的问题。比如,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是我国多数行业中均存在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形成机制却各不相同。在医药行业中行之有效的限价、流通政策未必能够在其他行业有效。而在钢铁等传统重工业行业中,国企改革却往往是提及较多的一个政策视角。
其次,要认识到政策与行业之间相互博弈相互依存的关系。政策与行业之间既不是简单地主导与顺从,也不是单纯地对抗。就譬如打乒乓球,政策是球拍,行业是球。政策不接球,即政策不理会行业的发展,那么球就会出局,行业不能健康发展。但是,政策接球方式和力度不对,即政策不按行业运行规律制定,球也照样出局,行业同业无法健康发展。所以政策与行业互动的根本目的在于让行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地发展,能够更具国际竞争力。
因此,要研究政策就必须弄清楚行业内部的主要问题,研究清楚行业发展的商业逻辑。这才是行业政策研究的出发点。那么具体应该如何进行政策研究呢?
二、政策研究的分析视角
寻找分析角度是具体开展政策研究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政策研究主题繁多,有宏观视角,分析新政策对社会整体经济效益的影响,也有微观视角,研究具体条文对具体项目的冲击。但单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而言,政策研究更多地是持以“研以致用”态度,以中观视角的进行分析。
中观视角的政策研究重点在于分析既有政策环境下,行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即不关心政策影响行业,进而导致的社会整体经济效益变化,也不关心一地一时的政策条文对某一个具体项目的影响。如何利用好政策规则给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才是其着眼点。具体而言,可以将其表述为:这一政策目标会给行业带来何种改变,从而带来何种挑战或机遇,哪些企业可能会营策受益或受损失。
所以,从企业战略角度来看,政策研究重点是分析政策对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三、政策研究的操作化手段
一般而言,政策制定并非拍脑袋的突然之举,其出台大都是承前启后,既有历史经验的精华,也有新情景下的补充落实或修改。所以,采用历史对照,进行文本分析是开展政策研究最常用的操作化方式。
在实际操作中,文化分析往往并不是简单对比文字表述差异。新增的内容不代表是新政,也可能是以往提法经历质疑之后的转土重来;删改的内容也不一定是对旧政的抛弃,更可能是附和某种政治口径“换汤不换药”的表述。对差异内容的解读,更多是来源于对过往政策及其落地效果的了解。
此外,政策中的量化数据需要高度重视。这不仅是因为量化指标代表了监管部门的实际业绩指标,直接关系政策落地效率;同时也是因为某些数据实际上对应了某些业内利益相关企业,反映的是政策落地的具体实施对象。
四、政策研究的落脚点与逻辑链
前文已经说到政策研究的出发点是行业的商业逻辑,而且从企业战略的中观角度而言,政策研究的重点在于分析既有政策环境下,行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政策文本分析的落脚点也必须回到行业和企业,回到商业规律。
但是要回到商业规律,就必须评估政策的对产业的影响。简言之,政策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分析商业规律,再评估政策影响。因此,一个典型的政策分析逻辑链应当是:
政策文本分析:政策的目标和手段是什么?
商业分析:目前行业对应的商业规律是什么?
行业研究:政策如果呼应了商业规律,行业应当呈现怎样的趋势?
行业研究:政策如果没有呼应商业规律,政策强制实施可能造成怎么的副作用?
文章来源:洋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