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企业因其“高精尖”的行业特点,在临床信息系统普遍会采用HIS系统、LIS系统、EMR系统,而在生产制造管理中也会采用PLM系统、ERP系统、WMS系统、TMS系统等。
随着业务发展,以及企业内部数字化转型的需求,现有这些系统的技术建设差异逐渐被放大,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割裂、体系孤岛的情况无法满足业务部门快速多变的需求。
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业务痛点有哪些?
1.企业系统互相独立,打通难
很多医药企业在发展前期,会采用传统IT架构进行信息化建设,各个系统烟囱式互相独立,数据共享困难。并且由于各个系统的技术架构不统一,企业内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才能实现较好的运维。
且由于不同系统由不同的厂商提供服务,单一系统的修改可能会影响到多个其他业务系统的调整,拉齐多个团队响应周期很长,很多数字化建设最后也不了了之。
2.混合云架构内外对接难
医药企业在生产域多采用私有化本地部署,而营销域中采用云上SaaS应用又较多,二者集成关系复杂,云上云下应用跨网集成困难,混合云架构对接难。
而在协同办公领域,也存在着例如门户网站、人力资源、法务财务等数据打通难,业务和财务等系统存在隔绝,影响企业整体运转效率。
3.API接口服务、数据集成无标准
医药企业中使用的业务系统多,往往这些应用、系统的API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后期对接起来不但效率低,而且难以复用,经常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
不同系统、应用的数据模型不同,异构多源数据难以融合,数据集成缺乏统一标准,缺乏面向服务架构的治理体系。这样企业既难于监控管理和后期维护,也不利于进行安全管理。
4.传统的ESB企业服务总线升级
医药企业采用的传统企业服务总线,一般是本地部署的单体消息中间件服务。当对接打通的业务系统越来越多,API接口数快速增长,消息的吞吐量和QPS并发陡然上升,传统的ESB难以弹性扩容支持。
而且往往传统的ESB服务总线的监控运维能力,跨网络系统集成、ETL数据集成和API生命周期治理等能力上都有所缺失,急需寻找新一代满足需求的ipaas产品服务进行升级替换。
如今,中国成千上万家医药企业一直在不断探索通过数字化、自动化的形式帮助企业实现高效运转,从信息化的初步建设到智能化体系化信息中台的搭建,越来越多企业管理者将企业内部系统的接口建设纳入企业整体的IT规划,把企业内部应用和数据治理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