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本行的经验不是包袱,反而是你的独特优势。现在互联网早就渗透到各个行业了,传统行业的人往往比纯互联网背景的更懂自己那个领域的痛点。比如说,以前做医药代表的,去面医药电商平台,与其泛泛地说“我销售能力强”,不如强调“我熟医院的采购流程,能很快摸透B端用户是怎么做决策的”。
有个原来在制造业管生产调度的工程师,转行的时候没硬套那些互联网黑话,而是结合自己优化生产线的经验,面试时直接指出某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改进的地方,最后成功入职做了产品经理。他的优势就在于“既懂行业,又愿意学互联网那套思路”。
写简历、面试时,得学会“翻译”自己的经验。传统行业的岗位描述和互联网公司的需求常常对不上号,这时候就得重新组织语言。比如:做行政的,可以说成“负责200人团队的办公效率优化,推动数字化流程落地,审批时间省了30%”做销售的,别只写业绩数字,突出“总结出客户分层运营的方法,每年维护500多个客户,复购率提到了40%”做项目管理的,能改成“协调5个部门推进XX系统上线,比计划提前2周完成”重点不是吹牛,而是用互联网公司熟悉的说法,让人家能快速get到你的能力。
补技能得实在点,别瞎报一堆班。很多想转型的人一上来就花大价钱报培训班,结果学了一堆用不上的理论。更有用的做法是低成本试试水,想转运营,就先自己做个自媒体账号,哪怕粉丝少,能看出增长过程就是本事;想转产品经理,自己画几张原型图、写份竞品分析也行。学些实用工具;做过市场调研的,学学用户访谈技巧,很快能适应互联网公司的用研工作。参与真实项目,有些传统企业也在搞数字化转型,主动掺和进去,既能攒经验,简历上也好看。
有个教培行业的老师,转型前利用业余时间在知识付费平台开了个专栏,攒了2000多个订阅用户。就凭这段经历,她面试在线教育公司时,比那些纯互联网背景的候选人还吃香。
面试时避开这些坑。转型的人常被质疑两点:一是没互联网经验,二是动机说不清楚。应对方法其实很简单。提前研究公司业务,别光说“我对互联网感兴趣”,针对人家的产品或业务,提些具体的优化建议。哪怕想法不太成熟,也能看出你懂行业、爱学习。用案例说话,别空谈:被问“你凭啥能胜任”时,直接亮项目:“我虽然没做过用户增长,但上回在老东家,靠老客户裂变,3个月拉来40%的新客,这套法子能用到你们平台的拉新上”。别太在意年龄或经验差异,面试官要是担心你适应慢,就说“我在传统行业攒的XX经验,正好是你们做这个垂直领域缺的”。人脉和机会,说不定藏在你想不到的地方转型时别只盯着招聘网站,多留意这些机会:
以前的同事、客户可能早就跳去互联网公司了,他们内推比自己海投简历管用多了。行业展会、沙龙上,主动跟互联网公司的业务人员聊聊,有时候随便说几句话就可能换来面试机会。在垂直领域的社群、论坛多冒泡,比如医疗行业想转型的,多关注医疗数字化的社群,常常能发现隐藏的招聘需求。有个做传统零售的,就是在行业峰会上认识了某零售SaaS公司的负责人,后来通过内部招聘成功转行了。
转型不是从零开始,是把能力重新组合。互联网行业没那么高不可攀,很多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比如沟通协调、数据分析、项目管理——在传统行业也能练出来。差别只是用在不同场景而已。
能转型成功的人,多半做对了两件事:一是精准找到自己的经验和目标岗位的重叠区,二是用行动证明自己能快速学会新领域的规则。与其纠结“我没有互联网基因”,不如想想怎么让过去的积累,在新领域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