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模糊,维权难。如果招聘公司和实际用工主体不一致,一旦发生纠纷,很容易出现“踢皮球”的情况。比如拖欠工资或无故辞退,两家公司互相推诿,劳动者可能连该告谁都不知道。更麻烦的是,劳动仲裁时,要花大量精力证明自己到底属于哪家公司,甚至可能因证据不足败诉。法律规定劳动关系以劳动合同为准,但如果实际管理、发工资的是另一家公司,法院也可能认定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导致维权复杂化。
工龄被“切割”,赔偿缩水。有些公司会通过关联公司轮流签约的方式,把员工的连续工龄人为拆分成几段。比如在A公司干了三年,又让员工和B公司重新签合同。等到离职时,公司只承认最近一段工龄,导致经济补偿金大幅缩水。按照《劳动合同法》,员工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或者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有权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但如果公司频繁更换签约主体,这些权益就可能被变相剥夺。
社保、工资隐患多。社保由第三方代缴是常见操作,但风险不小。比如缴费基数不足额、断缴漏缴,会影响医保报销、生育津贴申领甚至退休金计算。更隐蔽的问题是,如果发工资的公司和社保缴纳单位不一致,未来申请房贷、办理签证时,收入证明可能被质疑真实性。有些公司甚至用个人账户发工资,一旦发生纠纷,劳动者连正规的薪资流水都拿不出来。
警惕“混同用工”陷阱。如果一家公司长期通过不同主体招聘、签约、发薪,但实际管理团队、办公地点、工作内容完全一致,很可能是在规避法律责任。比如用空壳公司签约,一旦发生劳动纠纷,公司可以迅速注销主体逃避赔偿。更极端的案例中,员工甚至发现自己“被劳务派遣”,原本的正式岗位变成了外包用工,权益大打折扣。
如何降低风险?。入职前要核实企业信息,通过营业执照确认招聘方和签约方是否一致。如果对方解释“集团内部调动”或“代缴社保”,务必要求书面说明。签订劳动合同时,必须核对用人单位名称、岗位、薪资等关键条款,拒绝签署空白合同。
工作中要注意保留证据,比如工资条、考勤记录、工作邮件等,证明实际用工关系。如果公司要求更换签约主体,必须要求书面确认工龄连续计算。遇到欠薪、不缴社保等情况,及时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必要时申请仲裁。
职场中的安全感,往往来自细节上的谨慎。与其事后维权,不如入职前多问一句,签合同时多看一眼,日常工作中多留一份记录。毕竟,打工人最宝贵的除了时间,就是那些白纸黑字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