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请问你是i人还是e人?”这一定是当下最流行的社交开场白。在不知不觉中,MBTI职业性格测试已经流行了两年,从一个小众爱好变成了大众之间的社交名片。
它将人的性格按照交际特点、判断方式、认知行为以及生活态度四个维度划分为16种人格类型。目前它已经成为权威且广泛应用于世界上80%的世界500强企业之一。
在入职前进行这个测试,让公司的全体员工明确自己的内向和外向倾向。在MBTI中,内向(i)和外向(e)分别代表着内倾和外倾。从外部行为和表现来看,在测试结果中,以i开头的人往往更加害羞,而以e开头的人则更加社交。职场中的内向者总是默默地看着外向者四处社交,然后感慨:“在职场中当一个内向的人真的很难”。
内敛型人格在职场中的生存图景
作为MBTI中的“闷葫芦”,内向型人格总是在人际交往中感到疲倦不堪,每天都渴望在自己的世界里充电。
内向者一生都在自我消耗,即使只是给同事或上级发消息,他们也会先在自己的对话框里打草稿、修饰文字、反复阅读,确保没有一丝差错,然后再将文字复制粘贴到对方的聊天框中,心理上需要深呼吸几次来做好准备才能点击发送。
编辑部的内向同事解释说:“主动沟通真的需要做很多心理准备,但是大家都不理解这样做有多痛苦,你们不了解我们这些内向的人。”在职场上,总是释放能量的外向型人格似乎更可靠也更受欢迎,迫使内向者戴上面具,装得很“外向”。
当内向者和外向者一起工作时,外向者更喜欢外向和社交,乐于与他人交流、合作和分享想法。而内向者则更喜欢内敛和独立,愿意独自思考和完成任务,他们更倾向于独立的工作空间和独自完成任务。
虽然MBTI并非一种完全科学的心理学量表,但它确实是一种成功的商业行销案例。
许多国内外大企业,包括但不限于Facebook、谷歌、可口可乐、腾讯、华为等,都或多或少地使用MBTI来辅助招聘和团队管理。
无论你是内向还是外向,并不重要
某大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表示,MBTI报告可以帮助检测候选人的人格特质与岗位的匹配度,根据四个字母的比例和突出值,帮助人力资源部了解每个候选人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某人的潜在风险表现为优柔寡断、拖延或极端行为等等。在某些环境下,有些人更适合高压环境,而有些人则更喜欢稳定状态。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性格测试在招聘决策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让企业能够全面了解候选人。
“我们不会仅凭MBTI测试结果就决定是否要招聘某个人,测试结果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但的确会根据测试结果选择是否招聘某个人。企业会根据工作性质和岗位需求来选择更适合的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