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方爸爸的绝对话语权。职场里的权力不对等,让打工人不得不"乙化"。朋友阿坤在广告公司上班,她说最怕甲方深夜发需求,再离谱的要求也得秒回"没问题"。时间久了,连跟朋友聊天都改不掉职业习惯,发个表情包都要斟酌语气,生怕显得不够恭敬。
其实很多公司内部也一样,领导就是隐形甲方。开会时提反对意见?除非你想被贴上"不懂事"的标签。久而久之,打工人学会了自动切换"乙方模式"——领导说的都对,需求再魔改也照单全收。
服务型社会的副作用。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强调"客户至上",但过度服务反而让人失去自我。银行职员要对客户微笑到脸僵,客服被骂还得保持温柔,就连程序员都得学会用"亲"字结尾回复产品经理。这种职业习惯渗透到生活里,就变成了对所有人都小心翼翼:帮同事带杯咖啡要说"不麻烦",朋友借钱没好意思拒绝,连外卖小哥送餐晚了都要先说"辛苦了"。
自嘲是保护色,也是无奈。"乙方梗"能火起来,是因为打工人找到了情绪出口。把憋屈编成段子,比如"乙无所有""夜乙继日",至少能让加班的日子没那么难熬。网上刷到同类吐槽,心里会平衡点:"原来大家都这样。"
但长期用乙方心态应付一切,迟早会出问题。表面顺从,实际满腹牢骚,工作越来越没激情。更可怕的是,有些人开始消极抵抗——领导面前点头哈腰,活能拖就拖,最后变成自己最讨厌的"职场老油条"。
破局的关键:找回专业尊严。要改变这种状态,光靠打工人硬撑没用。公司得明白,员工不是工具人,压榨式管理只会换来敷衍。领导如果能少摆架子,多听真话,反而能提高效率。
“乙方心态”的泛滥,本质是职场权力结构与个体尊严的冲突。要破解这一困局,需多方合力:企业应构建基于专业价值的平等协作关系,而非单向支配;个体需保持清醒,以专业能力而非过度顺从获取尊重;社会则应推动劳动关系的公平化,减少资源分配的不对称。唯有如此,打工人才能从“乙方自嘲”走向真正的职业自主,在合作中实现自我价值。自嘲可以是盾牌,但不应成为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