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班”不只是“不想干活”,背后原因挺复杂,很多人觉得“厌班”就是“吃不了苦”,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有个做广告设计的朋友说,每天加班到半夜不算最累的,真正熬人的是方案改来改去,客户还没个明确说法,最后辛苦做出来的东西,说推翻就推翻。还有个在互联网公司上班的人也说,工作强度大还能扛,但部门之间互相甩锅、开些没用的会、搞形式主义的考核,这些才是让他想跑路的真原因。
从这些例子就能看出来,“厌班”不是单纯不想干活,而是对职场里那些低效、内耗、没成就感的事,产生的消极反应。要是工作只剩下机械地重复,没什么成就感,也看不到成长的空间,那肯定会越来越抵触。
为啥现在职场人更容易“厌班”?大家对工作的期待不一样了。以前,工作主要就是为了赚钱过日子,但现在的年轻人更看重工作能不能和自己的价值匹配。要是一份工作带不来成就感、没人尊重,也学不到东西,就算工资还不错,时间长了也会觉得没劲,提不起精神。
职场里的“内耗”越来越严重。很多人不是被工作本身压垮的,是被复杂的人际关系、低效的流程和形式主义给耗没了力气。有数据说,超过60%的职场里比较厉害的人,都觉得“内耗”比工作难本身更让人累。比如有些公司开会开半天,啥正经决策都没定;有些团队因为谁该干啥没说清,遇事就互相推责任,这些事都会让员工陷入没意义的消耗里。
社会压力大,保障还不够。行业波动大、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保障体系也没那么完善,这些都让职场人得面对更多不确定的事。比如教培行业之前政策一变,好多人受影响;互联网行业增速慢了,传统行业竞争又激烈,这些外部因素都让职场人更焦虑。另外,不少人就算觉得“上班好累”,也不好意思说,怕别人说自己“扛不住压力”,结果负面情绪越攒越多。
怎么缓解“厌班情绪”?对自己来说:调整心态,主动找办法定些小目标,要是长远目标太遥远,就拆成短期能完成的小目标,这样能感觉自己能掌控进度,心里更踏实。找工作里的“价值点”,就算是重复的工作,也可以想想怎么把流程优化一下,或者从里面学些能用到别的地方的技能。学会调节情绪,要是突然觉得烦、焦虑,可以试试“478呼吸法”——吸气4秒,憋着7秒,再呼气8秒,能帮着平复情绪。
对公司来说,好好管理,少搞内耗。少来没用的流程,比如缩短没必要的会,简化审批步骤,让员工能专心做核心工作。多给正向反馈,员工做得好就及时认可,别总盯着缺点批评,不怎么鼓励。给员工心理支持,比如整个匿名的倾诉渠道,或者把心理咨询放进员工福利里,帮大家疏导压力。
对社会来说,完善保障,减少焦虑。多普及职业心理健康知识:让职场人能坦然面对情绪问题,不用觉得“有情绪就是软弱”,怕别人说。优化劳动保障政策,比如试试更灵活的工作制度,把职业培训体系弄完善点,帮职场人应对行业变化。
最后想说,别硬扛,要想办法优化“厌班情绪”不是个人脆弱,而是在提醒我们,职场生态该优化了。与其说年轻人“吃不了苦”,不如想想怎么让工作更高效、更有意义。只有个人、公司和社会一起调整,职场才能真的变成创造价值、让人成长的地方,而不是耗光大家精力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