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养老金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所有新退休享受养老金的都有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而有视同工龄的(一般指1993年前参加工作)还会有过渡性养老金。
影响退休金的因素有很多,大致有四个方面:
1.退休当年使用的养老金计发基数标准
缴纳基数是企业单位员工每月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基础。养老金的计算一般是根据个人缴纳的社保费和单位缴纳的社保费总额来确定的。因此,个人在工作期间缴纳的社保费多少和单位缴纳的比例将直接影响到退休后的养老金待遇。通常情况下,缴纳基数越高,个人的养老金待遇也就越高。
2.职工工龄(即缴费年限)的长短,工龄越长,养老金水平越高;
缴纳年限是指员工在企业单位工作期间实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年限。一般来说,养老金的计算是根据个人实际缴纳社保费的年限来确定的,缴纳年限越长,养老金待遇也就越高。在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中,通常需要达到一定的缴纳年限才能享受养老金待遇,这意味着员工需要在企业单位工作一定的年限才能获得较高的养老金待遇。
3.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的多少;
4.每年养老保险缴费水平高低。
这两点都主要受到个人工资水平的影响。个人工资水平是影响退休后养老金待遇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情况下,个人的养老金待遇是根据个人实际缴纳的社保费和个人工资水平的关系来确定的。个人工资水平越高,个人缴纳的社保费也会相应增加,从而使得退休后的养老金待遇更高。
也就是说,工龄越长、缴费水平越高、退休年龄越晚,养老金水平就越高。不过,若是我们已经缴满15年,但是还没有到达退休年龄,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继续交下去,因为养老保险是遵循“多缴多得”的原则,缴费基数越高、年限越长,退休时领取养老金也越多。
所以说,还是建议大家如果有能力的话,在没有退休之前也尽量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这样以后领取的养老金会更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