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务经理是公司一个综合型的岗位,既需要专一岗位的专业技能,也需要具有提炼的管理经验,定位于“想事、做事、带队伍”。能够从普通的法务职员晋级到法务经理是需要不断的学习、总结和成长的,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务经理则更需要涉猎面广、专业性强,还需要有很强的理论功底,也需要不断的实践,从而实现个人与公司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状态,这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法务经理是一个综合型的岗位,它既需要专一岗位的专业技能,也需要提炼的管理经验,所谓定位为“想事、做事、带队伍”。基于此,本人认为公司法务经理的基本职能应该是处理分公司反洗钱等合规事务、防范经营风险,为公司的经营管理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保障服务,提高公司的风险防范能力。公司法务经理“想事”的前提应该是从职能出发继而考虑团队的定位与发展,有了职能,才能清楚自己在组织中的角色以及组织对这个角色的期望值。
作为公司法务经理首先要贯彻、落实总公司法律合规部的战略与规划,而落地的最好形式是制订、完善分公司相应的法律合规事务管理规定,因为通过制度划分和规定了本岗位的工作范围,才能明白团队和自身“应该做哪些事”。
略去差异性,一个较完善的分公司法律合规制度体系至少应该有以下4种类型:
(1)法律文书审查制度;
(2)诉讼事务管理制度;
(3)聘请中介机构管理制度;
(4)反洗钱、大额和可疑交易、客户身份识别及客户信息和交易记录保存等合规制度、合规管理手册。
具体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分公司以红头下发的文件、工作通知书以及其他向全体员工公示并实际施行的制度。与制度同等重要的是法务人员的诉讼实战经验,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不是好士兵,一位通晓本行业诉讼情况的才是好法务(如果团队内有学法律专业的合规岗,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应该让其承担相应的诉讼工作量,这可以拓展、延伸合规岗位的工作边际)。公司体系内,法务不仅要出庭,同时还要有合适的指标来衡量自身的工作绩效。对于财产保险公司而言,车险侵权责任纠纷、财产保险合同纠纷、劳动争议是最基础也是体量占比多的诉讼类型,法务要在实践中强化诉讼技能,还要通过诉讼成功率、追偿到账率、减损率和调解率这些数据指标来评价最终的工作效果。
其次,法务经理以及法务团队在组织中是一个消耗型的岗位,它本身并不产生明显利润。如何能够像产品和销售部门一样,直接为体系带来红利——所有的销售都是卖产品,而所有的产品在销售者、消费者以及第三方关系中都是交易规则的体现,交易规则不就是法律关系的来源和反映吗?所以本人认为体现法务团队以及法务经理价值的另一个重要点是新业务、新产品、新流程的开发设计以及重要客户战略合作等事宜。去年,平安面向市场推出了“诉讼保全责任险”,获得了良好的市场收益以及客户的认可,这是平安集团法律事务部联合下属分公司开发新产品的成功例子。今年东莞分公司也承担了一个新产品的开发,目前已经通过了交易结构分析、风险论证和条款拟定等阶段,希望未来能够尽快投放市场,产出利润。在现有市场和公司架构下设计新的产品不是一朝一夕的易事,这需要法务经理以及团队既要长期、持续关注同时期国外产品在市场上的投放情况也要关注国内科技、消费的动态,从这些变化中挖掘新的商机,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来设计特色产品。互联网的发展使我们获取外界资讯变得比以往容易得多,传统的纸质文件、公众号、网站、会议、甚至直接购买对应的国内外产品都是了解新业务的途径和方法。我本人比较中意最后一种方法,认为这是全方位了解业务的最佳途径,而且成本也不高。
最后,对于法务经理而言,带队伍应该包括两个大方面,一是内部如何招人、用人,二是如何与外部律师进行有效合作。招聘方面我觉得要牢牢把握法律岗的三个核心素质:专业能力、语言能力以及人际协作能力。专业能力包括法律基本功以及外语运用能力;语言能力既指表达能力也指书面写作能力;人际协作能力中在面试的时候可以通过IQ、EQ测试初步分析面试者的性格行为模式,入职后在任务前中后期关键节点与项目承办人进行面谈和提醒是一个相对比较可行的办法。同行交流的时候有些公司会谈到不招女生、不招应届生以及身高地域是否具备驾驶资格也被列入考虑的范围,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需求,但个人认为不必提前设置过多的框架,团队成长是一个过程,每个员工都需要机会,条条框框太多反而容易偏离组织招人的核心。
用人方面:随着70、80后成为组织的中高层,90后大量进入职场,这种代际之间的差异确实会在工作中逐渐涌现出很多不同点,可以通过阅读管理类的书籍来寻找有效管理的思路,近期个人比较偏重德鲁克、陈春花的著作以及正和岛的推送。这些资料未必是提供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实际上也不存在这样的管理模式,它们是启发法务经理们结合本团队的实际情况来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做好自己是基础是根本,成就彼此是提炼是升华。
除了内部队伍保持稳定发展以外,外部律师也是法务部门必不可少的合作伙伴。既然是合作,则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在互相认可的基础上选择了彼此。作为法务部门首先应该在了解单位诉讼、非诉类型的基础上结合费用开支、律师社会资源和办案水平等情况来确定合适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