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状态不光耽误事儿,还慢慢磨掉你对工作的掌控感。但拖延也不是没法治,好多人试过的法子,其实能帮你慢慢走出来。
碰到复杂或者费时间的任务,人总容易因为怕难而不敢开始。这时候不如把大目标拆成具体的小步骤。比如写年度总结报告,能拆成“整理数据→拟提纲→写部分初稿→补充修改→最后校对”这几步。每做完一步,都是一次小鼓励,让人更容易坚持下去。
自己给任务设截止时间也特别管用。不是有个帕金森定律嘛,说工作总会把能利用的时间全占满。所以主动给任务定个合理的时间,最好跟别人说一声这个安排,借点外部监督的劲儿,能帮你提提紧觉。
人没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适当调整节奏很重要。像番茄工作法能火,就是因为它符合注意力的规律——短时间专注干活,再定期歇一会儿,既不累,也能保持干活的劲儿。不用死盯着固定时长,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就行。
做完事儿及时奖励自己,能慢慢养成好循环。每完成一个小阶段,就给自己点小甜头:喝杯喜欢的咖啡、看看窗外、起来走几分钟。这些开心的事儿会让大脑觉得“干活本身就挺好”,拖延的念头就会弱一点。
工作环境里的干扰,往往是分心的根儿。手机消息、邮件提醒、同事聊天,这些零碎的打断总抢注意力。 想专注的时候,就主动隔绝干扰:手机调静音,用专注APP把没用的软件屏蔽了,或者找个安静的时间、地方干活。
好多人拖延,是因为太追求完美了。其实啊,做完比做得完美更重要。允许自己先弄个“差不多好”的初稿,再慢慢改,远比等“状态最好的时候”再动手实际。70%完成度的东西,也比只在脑子里想的100%强多了。
想养成不拖延的习惯,得定期回头看看、调整调整。每天花点时间记记任务完成得咋样,每周想想哪步拖了,是没动力、计划没做好,还是被打扰了。摸清自己的情况,才能找到能一直用的工作节奏。
规律作息和适量运动也别忽略。身体和精神状态好,才撑得起专注和自控力,而累和压力大,往往是拖拖拉拉的诱因。
拖延就是人碰到复杂任务时的自然反应,不是你意志力差。别老怪自己,不如通过合理拆任务、管时间、调环境,慢慢养成高效的习惯。真正的改变,都是从一点点、持续的尝试开始的。